軟弱、妥協是安南小國這一百年格局的底色。
沒辦法~
黎朝本來就孱弱。
……
黎維祁只想做國王,哪怕只是名義上的安南國王,地方上各路權臣聽調不聽宣,他也認了。
熟讀儒家、史書的他知道自己沒有篳路藍縷、重塑天下的能力。
上國態度曖昧,支持有限。
自己這個“漢獻帝”最好認清現實,長袖善舞,多用手腕,借力打力。
膝蓋太硬,容易猝死。
還是軟點好~
于是,
黎朝,就這么鬧劇般的復國成功了。
黎維祁在烏泱泱的投誠軍隊、官吏的簇擁下,一兩萬人的隊伍浩浩蕩蕩開進了國都升龍城,坐上了龍椅。
第一件事就是,兌現《安南請上國駐軍條約》。
要求各地方勢力都交納銀子。
誰要是不交,那就不止是反對自己,更是反對上國。
……
黎維祁此人不是雄主,但絕不是庸主。
他這一手借力打力,拉虎皮扯大旗,搞的有聲有色。
安南各地勢力紛紛捏著鼻子送上數目不等的糧餉,以免被當成典型開刀。天兵不滿萬,一樣不可敵。
金蘭灣的萬人坑就在那。
天兵的戰績,那是相當的輝煌。
安南地方勢力并不服氣,但慢慢地他們也發現天兵確實不想吞并安南,也不搶奪他們的土地。
只要錢!
死要錢!
安南,依舊是安南人的安南。
地方事務依舊是自己說了算。
這是標準的半殖民地模式!
……
安南十幾年的拉鋸內戰,終于結束了。
哪怕是表面的和平,也算和平。
人心,思安。
黎主、地方勢力、民間,三方都滿足于現狀。
目前的秩序很好。
就像是小孩子歪歪扭扭搭起了半米高的積木高樓,雖然結構一塌糊涂~
但是,它確實沒倒啊。
債務沒關系,先全盤承認,然后慢慢來。
債多了不愁!
……
劉武已經公開放出話了,和平局面來之不易,誰要是敢跳出來搞事,天兵會出手。
威脅很有效!
這其中有一個經久不衰的經典邏輯。
若是安南國內某個地方勢力單獨造反,天兵可以號召在他周邊的各地方勢力一起發兵干掉這個叛逆者。
然后,大家瓜分他的財富。
也就是說,現在的格局是——誰先出頭,誰先死。
除非吳廷橫征暴斂,逼的安南人集體造反。
但這不可能,吳皇是個文明人!除了金錢,其他不感興趣~
……
安南局勢穩定之后,
劉武率部分艦隊離開金蘭灣,先后抵達馬六甲、爪哇、坤甸、馬尼拉訪問。
海峽總督府的撒克遜人一方面歡喜鼓舞,一方面酸溜溜,害怕盟友過的苦,又害怕盟友開路虎嗎,心理極度扭曲。
東印度公司集體吃檸檬。
爪哇、婆羅洲、馬來半島、蘇門答臘的諸多土邦,大為震撼,紛紛驚呼:
“大明的艦隊又來了。”
土人們載歌載舞,登船獻上寒酸的禮物。
劉武一概以等同價值之禮物回贈,主要是自產燧發槍。
厚往薄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