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榭麗舍大街。
江南茶館。
這是巴黎中產紳士寵愛的社交新場所,環境雅,消費貴~
茶單是中法雙語印刷。
侍者只說中文。
報紙上對江南茶館的宣傳語是:“紳士的一天,從喝茶開始”。
……
資深律師哈倫是這里的常客。
茶臺上,小火咕嘟咕嘟煮著沸水。
第一遍沖泡的茶水,潑掉。
茶寵微微變色。
第二遍茶水,倒入擺放在面前的一排小茶盞。不要太滿,暗合東方智慧。
再加點糖,生活更甜美。
紅糖熱辣,白糖含蓄,根據心情選擇。
一番自助泡茶流程完畢后,哈倫伸出兩根手指輕輕捏起茶盞,送到嘴邊,微微閉眼,感受茶水入喉的滋味。
還不忘冒出一句從報紙學來的并不標準的漢語:
“地~道!”
正在撫琴的女子微微停滯,隔空頷首,加以贊許。畢竟沒幾百法郎累積消費的客人喊不出這聲“地道”。
……
有位不知名作家說過:
優秀的文化就像黑死病,傳染性極強,一個月就能從巴黎傳到維也納。
經典的人傳人。
小半壺茶水下肚~
哈倫靠著椅背,抬眼欣賞墻壁上的毛筆書法作品,以及幾幅在藝術和下流之間徘徊的中式畫作。
他看上了店里的這套茶具,和家里的那套不一樣。
于是用怪模怪樣的腔調喊道:
“服~務~員。”
侍者走來,微微彎腰:
“先生,請問您有什么需求?”
“我,要這個。”哈倫比畫比劃。
侍者懂了。
從店里的玻璃櫥窗內拿出一套揚子公司旗下的“茉莉花”品牌茶具,和哈倫所用的一模一樣。
“先生,盛惠,收您50法郎。”
……
說真的,這價格很貴。
即使是中產階層也有些吃不消。
但哈倫依舊堅持將“心愛之物”帶回家,這叫“好馬配好鞍”,又叫“原湯化原食”。
很顯然,這倆概念都被人刻意地泛化了,逐漸走向了消費主義。
賈伯爵的口號是——讓歐洲的每一位紳士都過上體面的東方新生活。
主戰場是倫敦、巴黎。
柏林就算了,死板的容克軍事貴族手里但凡有點銀子都拿去攢軍火了,熱衷于自己釀酒,沒什么消費潛力。
忽悠不動。
一幫子窮鬼。
……
阿姆斯特丹不錯,消費能力強。
最想不到的是圣彼得堡,雖是歐洲邊緣城市,消費意愿很強烈。而且不挑,啥貨運過去都能賣掉。
圣彼得堡的富人也許有些自卑、又愛慕虛榮,所以喜歡用花錢的方式掙面子。
在賈伯爵心中,
一級市場:倫敦、巴黎、阿姆斯特丹
二級市場:維也納、里斯本、馬德里
三級市場:華沙、柏林、圣彼得堡
雖然圣彼得堡消費力并不差,但依舊被歸入三級市場,新貨絕對不在那上市。
……
這幾年,吳國的外貿商品大量流入歐洲,先是貴族、后是中產,如今已開始進入普通市民家庭。
巴黎人戲謔說:
一開始~
我家里只是多了一罐茶葉。
慢慢的,我家里增添了陶瓷茶具,增添了黃花梨小茶桌,增添了茶寵,增添了黃銅小茶爐,增添了蟹銀炭,增添了焚香,增添了蘇繡地毯。
起初,我只想喝兩口茶葉。
后來,家里多了一座大觀園。
去年我還是巴黎人,今年就成了半個江南人。
我家里的東西越來越多,我的錢包越來越癟。
不過他們抱怨歸抱怨,絲毫不影響掏錢的速度。沒辦法,巴黎人就愛吃口精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