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女人就是這樣,感情來的快,去的也快。
季節變幻,愛好變換。
當然也包括伴侶。
……
沒想到,
郵差卻送來了報社轉來的使館回信。
“~親愛的瑪麗蓮女士,來信已閱,感同身受。隨信附上20法郎,聊表心意。正如古哲所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希望你在自由的道路上勇敢前進~”
署名是:吳國駐巴黎使館。
16歲的瑪麗蓮反復閱讀,潸然淚下。
拿著錢燙了發型,買了新裙子。
當嶄新的她重新回到破舊街道時,她的鞋匠父親憤怒的咒罵:
“20法郎!!”
“你就非得花光嗎?”
“你知道巴黎的面包一直在漲價嗎?你知道我修多少雙鞋子才能掙來20法郎嗎?”
……
瑪麗蓮搖頭:
“父親,你不懂。這是自由。”
鞋匠憤怒的大吼:
“自由?你也要去做那種女人嗎?”
“夠了。父親,你只是一個鞋匠,你除了鞋底,你什么都不懂。”
父女倆的爭吵響徹云霄。
街坊四鄰紛紛打開窗子圍觀,聽了內容后,許多的家庭因此產生了口角,自由派和保守派的矛盾不可調和。
沒辦法~
巴黎人聽到自由就熱淚盈眶,好比倫敦人看到茅坑就兩眼放光。都屬于基因密碼悸動。
……
這件事傳到了賈伯爵耳朵里。
他果斷決定,抓住這個機會搞一次漂亮的宣傳。
次日,
巴黎新晉交際花,包法利小姐坐著漂亮的馬車來到瑪麗蓮家門前。
倆女初次見面。
瑪麗蓮依舊穿著那件裙子,足足10天沒換。
寒酸~
倔強~
充滿了對自由的向往。
包法利小姐優雅的彎腰,對鞋匠說道:
“吳國駐巴黎使館愿意給您的女兒提供一份文職工作,月薪30法郎,請問,您和您的女兒愿意嗎?”
瑪麗蓮搶著回答:
“我愿意。”
鞋匠嘆了一口氣,默默點頭。
他已經猜到結局了。
瑪麗蓮去使館做事,然后成為某個外國人的情婦。但是,總比做那種自由的女人強一百倍。
……
瑪麗蓮進入了使館后,很快掌握了漢語口語,和使館的男人們談笑風生。巴黎女人在語言方面總是很有天賦。
家里的日子得到了改善。
她一家子搬出了貧民區,搬進了巴黎一座中等公寓,租金45法郎一個月。
瑪麗蓮的故事被巴黎人津津樂道。
無數貧困少女整日在“木廊商場”逛游,希望草雞變鳳凰。
只可惜,
沒有第二例。
畢竟賈伯爵深諳一個道理——罕見的例子,是拿來激勵的,拿來宣傳的,而不是拿來普及的。
巴黎不可能出第二個瑪麗蓮。
當前的工作重點是發放“慈善食物”。
……
巴黎的老爺太太們見不得窮人。
賈伯爵也見不得。
每天黃昏,會有一輛馬車離開使館,隨機在巴黎城內某處寒酸街道停下,打開車廂,現場免費發放“慈善食物”。
一根雙倍加糖的法棍外加一小撮茶葉梗。
但巴黎人倔強地稱其為“洋棍”或者“東棍”,因為是東洋人發的棍。
馬車一旦停下,撐起一桿“善”幌。
瞬間,就被人群圍住。
發放食物的速度飛快,一杯茶還沒喝完,車廂就空了。
無數腿腳稍慢的巴黎市民沮喪的望著那個“善”字,死死的盯著,想把這個漢字刻在腦海里,形成條件反射。
消息反饋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