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錢就有兵。
軍官是現成的。
早在5年前~
帝國就在西安丶昆明丶廣州丶武昌丶安慶丶燕京各地開設了陸軍士官學校分校,又在廣州丶金蘭灣丶巴達維亞開設了海軍士官學校分校。
陸丶海軍士官生來源迥然不同。
陸軍士官生多來自于普通農家子弟,海軍士官生多來自于富裕家庭。
如此布局,不僅是考慮軍種差異。
也有一些制衡因素在內。
不同出身背景的人即使成為了同事,也很難尿到一個壺里,天然有隔閡。
……
一番安排完畢。
李郁感慨:若是世界上沒有戰爭,那該省下多少錢?
但顯然是不可能的。
就像自己希望帝國的臣子人人忠誠且正直,那也是不可能的。
這2年里~
原先的“反對推行工業化丶反對海外殖民”的聲音逐漸微弱。
答案就藏在殖民地。
文武百官都從中獲利了,而且獲利匪淺。
帝國境內需注意影響。
在外面就沒吃相難看點,也無所謂,反正皇帝也看不見。
如果說:
南洋財富共10兩。
那,帝國分3兩,移民分1兩,帝國官商分1兩,各國君主分1兩,地方豪族分2兩,其馀人共分2兩。
……
李郁雖然沒有親眼目睹,但大體猜得到這幫人在外面干了什麼。
他預判,在各種因素的迭加下,南洋地區土著的集體武裝抗爭早晚會爆發。
無所謂。
提醒情報署密切關注就是了。
屆時,帝國駐軍只需扼守關鍵樞紐丶關鍵航道,收攏保護移民,其他無需多管,甚至可以向地方豪族兜售一批軍火。
南洋的人口密度疑似太高了。
打一打。
也許是好事。
該來的總會來的。
記得馬爾薩斯大爺曾經說過:陷井和戰爭,你總得選一個~
……
而隨著帝國開始大規模生產后膛炮,又有一個新的問題浮出水面。
原先的上萬門前膛炮怎麼辦?
融了太浪費。
不如賣掉~
當然,一般勢力買不起大炮,這玩意不但貴,而且需要技術兵種。
文盲可以用火槍。
文盲肯定用不來火炮。
目標是現成的,賣給奧斯曼。
……
但更新的問題又隨之而來。
運力不夠,海船不夠。
在南洋,帝國旗下的大大小小幾十家造船廠開足馬力,拿著工業部發下的技術圖紙瘋狂造船。
量南洋之木材,造帝國之船隊。
三桅風帆海船丶單桅快速帆船丶蒸汽明輪,中西合璧,各種動力,一起下水。
甚至還有單桅蒸汽明輪,風帆和蒸汽混合動力,鐵肋木殼,1500噸,最高航速4節,貨運專用。
吳廷拼命造船,撒克遜人都看在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