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被克里斯亢奮的狀態嚇了一跳,剛想關心他一下,就被克里斯一把抓住。
“你有沒有聽說過一句話?”
“什么?”
“‘越是虛假的東西,在細節處就要越完善’。你覺得這是為什么?”
“為什么?”席勒看出來克里斯并不是想問他,也并不需要他回答,所以他就裝作不懂的樣子追問。
“世界上最偉大的藝術,是將觀者帶入另一個世界。”克里斯語速飛快地說,“不論是音樂、繪畫、小說還是電影,都是如此。欣賞藝術的觀眾越是沉浸進去,就說明這藝術越成功。而編造細節是提升沉浸感效率最高的方法。”
“觀者千面,人人的內心世界都不一樣,但他們認識世界的方法是一樣的。通過看,通過聽,通過理性去分析,通過情感去共鳴。他們看到的東西越豐富,之間相互印證的越嚴謹,就越容易被他們的大腦器官判定為真實,沉浸感也就越強。”
“我的電影需要許多有說服力的東西。它們未必真實,但是處在那個環境下一定是合理的。觀眾們會覺得那是最優解,覺得如果自己在那里也會那么做。這就是沉浸感。”
這讓席勒想起了克里斯拍攝的著名電影《小鬼當家》。這部喜劇電影當中的很多場景其實很荒謬,那兩個笨賊挨的機關也有些兒戲,現實當中恐怕很難做到。但是當人們去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又覺得很合理,如果自己是個獨自在家的小男孩,也會這么懲治笨賊。
這其實就是因為,這部電影的布景很真實。至少對于美國人來說,就像是他們每天生活的房子;那些機關道具也是他們的日常用品。最火爆的第一部當中,小男孩的智商和動手能力也算符合這個年齡段,不算特別夸張,一些小機靈反而讓人想起小時候的自己。
這就是克里斯強調的沉浸感。要是把同樣的故事放宇宙飛船里,那就沒這么強的代入感了;要是把主角換成大人,那也會顯得幼稚荒唐,沒有博人一笑的輕松感。
一部好電影,注定是在各種細節十分考究的。既要多而真實,又不能顯得雜亂。比起無腦的堆砌,更看重體系化和嚴謹性。
像《小鬼當家》這樣的背景設定在真實世界的電影,細節的嚴謹性當然不會有什么問題,除了要注意按一下牛頓的棺材板之外,就沒什么難度了。
但是構筑虛幻世界的難度可不是大了一點。這里的所有東西的規律,都和人們常見的真實世界不一樣。這要如何讓人們理解,又讓他們覺得真實,就很考驗導演的功力了。
席勒能理解克里斯為什么這么激動。因為編寫這本書的人,是有一套自己的體系在的。他眼中的魔法世界就是這樣的,他能用這套東西解釋魔法世界里的一切事物,同時還能表達出來,讓人們理解。
別看大部分人都看不懂這東西,但其實只是因為他們沒有靜下心來看。如果真拿出搞學術研究那勁頭去看這本書里寫的東西,就會發現這真實又合理的可怕。
克里斯也與席勒產生了同樣的疑惑——道具組里還有這樣的人才?
他趕緊把道具組的負責人給找了過來,問問他是誰寫的這東西。很快,一個戴著眼鏡的大胡子走了過來,和導演握了握手。
席勒覺得他有點眼熟,想了想才想起來,他好像是迪士尼動畫電影的編劇,編劇的一些影片還挺出名的,今年還新上了一部動畫片,在孩子們之間流傳得很廣。
可是席勒覺得有些奇怪,因為他覺得,面前的這位編劇似乎并不是這樣認識魔法世界的。克里斯和他探討了兩句,也發現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