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卓立刻向趙與芮提議,經營礦場。
為什么要經營礦場
南宋因為礦業衰敗,鼓勵民間采煉,高宗開始,國內金銀鐵礦全部交給民戶采煉,銅礦因為關系到銅錢生產,還有部份是官方在辦。
開始金銀礦官府抽二成,民戶得八成,銅鐵礦官府抽三成,民戶得七成。
到史彌遠殺死韓侘胄時,史彌遠這家伙,主動把給金朝的歲幣增加到三十萬,每年還要再給金國“犒軍銀”三百萬兩,一下子加大了銀礦的需求。
現在連銀礦,也變成了三七開,即朝廷抽三成,民戶拿七成。
“咱們經營礦業,當然不是為了礦產,因為礦山需要大量的礦工,而礦工,稍微練下,就能用作護院家丁。”秦卓沉聲道。
“草。”這下連趙與芮都對他刮目相看,沒想到秦卓膽子這么大,居然想到這件事,這不只是護院家丁了,簡直可以練兵,歷史上多少造反的人,都礦工出身
他突然想到當天在秦卓家里,看到院子里的精壯大漢,看起來都比較能大,這家伙,恐怕私下已經這么干了
“卓叔手上,可有合適的礦”趙與芮故意問。
“當然有。”秦卓道,他手上有信州礦場。
宋代信州今江西上饒有礦場,當時采取了官民合辦的方式經營開采。
具體做法是由官府冶煉設備,即爐灶,召募民間礦戶開采,礦戶生產的銅產品,必須賣給官府。這里,價格因素對生產起調節作用,官價的高低直接關聯官府和礦戶的利益,影響雙方的經營行為。
北宋徽宗年間,銅的收購官價每斤250錢,當時物價較賤,礦戶見有利可圖,采礦者達十余萬人,晝夜開采,年產各種礦數千萬斤包括銅、鐵、錫,其中煉成銅料有五百多萬斤,占當時大宋全國四分之一,年鑄銅錢一百多萬緡每緡一千個。
時過幾十年以后,到了南宋高宗紹興12年1142年,各種物品都漲了,人工物料也隨之昂貴,唯獨官定的銅產品收購價格仍然是每斤250錢。礦戶失利,棄礦而走,投入采礦者由原來的十多萬人,減到不及400人,銅產量由原來的五百萬多斤下降到只有8萬多斤,官府收入也微乎其微。
宋朝廷還不甘心經營銅礦的失敗,力圖用行政命令的辦法來恢復往日繁榮。紹興13年1143年,詔令大官僚耿延年疾速躬親前去辦礦,他張榜告示,甚至派人深入田間地頭動員民戶開礦,宣傳了兩個月,也沒有人響應號召,出備工本,情愿前來應募投入開采。下層官吏為應付上級差司,竟用誣脅強迫的辦法,追捕有資力的民家,強其所難,結果,只是大為民殃,對開礦仍無濟于事,信州銅礦因此破產。
秦卓說了這里沉聲道“信州銅礦前盛后衰,是因為官府對銅價沒有及時調整,收購價偏低,礦戶無利可圖,采礦業也就無人問津而失去活力,最后導致礦產破產,官府也失去了相應的收入,甚至連這個礦都荒廢了。“
”我于十五前年拍下信州銅礦,每年只需五千貫租金,因為官府收購價低,所以我只安排了一千人在慢慢挖礦。“
秦卓每年安排一千人挖礦,每年要虧五千貫,沒錯,他是在虧本在維持礦場。
他多次向朝廷提議收購銅產品要漲價,朝廷無人問津。
趙與芮聽的也是郁悶無比,只要朝廷漲點收購價,朝廷和民戶都能得利,但因為與個人利益無關,事關官員無人關心此事,不但百姓沒有收入,朝廷也荒廢了一個好礦。
信州礦場即使到了后世,仍然號稱國內第二大露天銅礦,可見藏量之豐富。
這件事明明對朝廷也有益,因為下面的官員不關心,而白白荒廢,現在,如果有人直接向宋寧宗提這件事,并陳述利敝,皇帝多半會同意。
最后秦卓道”我計算過,官方收購價如果能漲到四百五十文一斤,信州礦場有機會重復盛時,最少可以安排五到十萬礦工。“
“每年獲利數十萬到上百萬貫。”
“礦場盛產銅鐵錫,還能私鑄銅錢,打造兵甲。”
”沂王有錢有人,想練兵想辦事,都可以。”這秦卓真是膽大包天,越說越夸張,什么私鑄銅鐵,打造兵甲,就差鼓惑趙與芮造反。
”可以,這件事,交給我來辦。“趙與芮權權衡利弊,一口答應。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