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和趙與芮搞毛了關系,即便把趙竑推下來,立誰為皇帝,也是件頭痛的事。
第二天清晨的常起居,史彌遠帶著幾個重臣拜見皇帝。
他當場說到這件事。
“臣啟奏陛下。”
“我大宋銅礦自徽宗顯孝皇帝起,設定民辦官收的價購為每斤二百五十文,如今已經一百多年過去,收購價始終如一,各地礦民怨聲載道,苦不堪言,有如信州礦場等,巔峰期年產礦數千萬斤,銅料五百多萬斤,卻因低價,致紹興年產關停。”
“朝廷亦損失了大筆的收入,更讓市面缺少銅錢,導致會子虛高。”
中國自古以來就缺銅,各朝各代的銅錢都不夠,要不然也不會發交子,會子,和大明寶鈔。
史彌遠其實愿意開口,也知道秦卓說的是對的,官方采購價不高,老百姓就不愿意采礦,沒人采礦,市面上自然銅就不夠。
你要讓官方去辦,各種中飽私囊,偷雞摸狗,肯定虧本。
所以這礦必須民辦,但價格要抬起來。
這件事不但利國利民,而且賣好個沂王,史彌遠相當用心,昨晚還專門惡補了采礦知識。
宋寧宗仁厚,但不笨啊,史彌遠能說出道道來,他也能聽明白。
聽到銅料價一百多年沒變過,他也相當震驚。
這事以前居然沒人提,還是史彌遠忠于國事。
皇帝當場問,該提到多少合適
“銅錢四百五十文一斤,會子一貫三百五十文一斤。”
此時眾大臣中也有人提出異議“如此高價,朝廷會不會虧本”
朝廷收購銅料,主要還是為了鑄幣,價格高了,鑄幣就可能會虧本。
其實從北宋末年開始,受限于人工、材料等費用,鑄銅錢就是個虧本生意,要不然朝廷不可能一百多年沒有提升收購價,更不會超發幾億的會子。
所以史彌遠道“朝廷原來就是虧本的,不然也不會大力發印會子。”
那人便道“那提高收購價,朝廷豈不是虧的更多”
“不能這么算,可能會扭轉銅錢和會子的兌換,反而轉虧為盈。”史彌遠是做了功課來的。
他雖然是權臣,但確實非常厲害,立刻引經典,用數據說服別人。
宋代銅錢主要由銅、錫、鉛金屬合成。
太祖開寶八年975,得銅81萬斤6585、鉛26萬斤2114、錫16萬斤1301,歲鑄錢30萬貫。每枚錢平均25953克,一貫25953克,輕于唐開元通寶1貫40512克。
真宗天禧年間10171021,“鑄錢用銅三斤十兩,鉛一斤八兩,錫八兩,得錢千,重五”。銅、鉛、錫所占比例分別為6444、2667和889,每枚錢3560625克,每貫3560625克,也輕于唐開元通寶。同期,建州今福建省建甌市內增銅五兩,相應地減鉛五兩,重量沒有變化,銅鉛錫的比例變為7000、2111和889。
大觀徽宗趙佶年號以前,宋銅錢里的鐵雜質很少,占比在02以下,大觀以后,鐵雜質突然增加,到整個南宋時,至少在1以上。
其每枚銅錢,基本在3克到4克之間,按70銅比例,約有銅料25克。
南宋一斤六百克,可以鑄1500個。這邊兩三四克的都是指一文銅錢,五文十文約重811克
而一斤銅料才四百五十文,僅以銅的收購價計,朝廷是大賺。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