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車船這么破舊”趙與芮這時也正瞪著車船看,七艘船里,車船最破,上面看起來到處都是斑痕。
馮德山嘴角微抽“這艘車船確實老舊”頓了頓道“水軍也沒錢修繕啊。”
趙與芮想到什么“慶元府有沒有造船廠現在歸誰管”
馮德山等將面面相覷,趙與芮身為沿海置制司大使,居然連這個都不知道。
宋朝有大量的官辦和民辦造船廠,巔峰期僅南方就有大小造船廠近三千多,宋人張平更是全世界第一個發明船塢的人,船塢在南宋時,已經遍布各地。
南宋的造船廠主要分布在江西、浙江、福建、廣東等地,現在許浦、慶元府都是南宋造船重地,慶元府的官辦造船廠,巔峰期年造各種船只約三百艘,當然,現在肯定不是巔峰期了。
最厲害的是江西吉州吉安,吉州造船廠最高紀錄是年產一千三百艘。
馮德山想到自己正七品還得謝謝魏王,當下心翼翼向趙與芮解釋了慶元府的官辦造船所明州船場。
明州是在寧宗時改為慶元府的,但當地很多地方都沒有改稱,比如明州造船廠,還是叫明州船廠,官方稱之為造船所場。
南宋時,官方造船所一般由兩類機構開辦和管理。
一是與各類物資運輸有關的轉運司、發運司、輦運司,二是與水軍有關的沿江沿海制置司。
很顯然,明州船場,就歸趙與芮歸。
船場最早設承務郎一員,這是文官中從八品,負責船場具體管理及查勘制船質量,后改為將作監主簿,變成從九品,也是南宋文官最低級的。
這種就是船場監官,目前明州船場監官為將作監主簿徐元。
官辦船場實行軍事編制,住營房。
除了監官外,其余的人分工役工匠和兵級兵卒,甚至明州船場現在有多少人,那得問徐元,馮德山也不知道。
其中兵級是非自由手工業者又稱招剌,其中有民間的工匠,從民間輪流征招,也有招兵時招來的有手工藝的人,進營后,就在臉上剌字北宋時,后改為剌手上。
這些人進營后就以軍事管理,沒有自由,還要剌字,所以叫非自由或招剌工匠,這部份人按軍隊管理,發放錢、糧還有衣。
另一部份叫工役的,是官方可能感覺到人手不夠時,就會再從民間征招,這也是強制性征招的,但官方只需支付工錢,不給糧和衣,如果工匠們不愿意,可以出錢贖免。
打個比方,你是個工匠,官方征招你進船廠造船,每月給你一貫錢,要用你一年。
你說我不想去,可以,你反過來給官方十二貫錢,即一年費用,官方用你給的錢,去招另一個。
趙與芮對南宋工匠制度和造船業算是一抹黑,不過馮德山認真解釋后,總算聽明白很多。
他心中更是放心不少,因為就藩的地方有造船場,而且是南宋比較大的造船場,這是他最關心的事。
他不由再次看看那破舊的車船“這船進船廠修的話,是本王出錢”
馮德山不動聲色,小心陪笑“按規矩,該是制置司出錢。”
趙與芮是慶元府名義上的軍政一把手,也就等于是要他出錢。
看這車船破成這樣,趙與芮就知道許浦蘇州那邊地方官員是不肯出錢修的。
“買新船呢”趙與芮沒好氣的道。
“慶元府和制置司朝廷三方出錢”馮德山再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