樞密院主管武官,中書省主管文官,這兩個部門的長官第一時間全被趙與芮當場換了。
宣繒為尚書令,等于也是有名無實職,陳貴謙為左司朗中左司管吏部、戶部、禮部,陳貴誼為右司朗中右司管兵部、刑部、工部。
這兩職位之前是余鑄和林介,又稱都司官,是南宋極為重要的權力部門。
起復鄧若水為吏部尚書、同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魏了翁再兼兵部尚書、徐元為工部尚書、杜范為戶部尚書,楊長孺為禮部尚書、李皇為刑部尚書。
大伙在現場默默看著皇帝一道道的發下圣旨,表情怪詭。
南宋沒實權的六部尚書都被換了,而且要么是被史彌遠以前罷職的人如鄧若水、楊長孺,要么是趙與芮的人,其中那個徐元,大伙都沒聽過,后來才知道,原本是定海船場出身的七品小官。
史彌遠很敏感,一看六部尚書的名單,就感覺到皇帝可能要改制,以六部尚書,來削弱丞相宰執的權力。
當天皇帝不知發了多少圣旨,除了京師中文武官員的調動。
更是連發十數道圣旨往各路。
包括,調崔與之安為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
調原四川制置使鄭損為廣南東路制置使,知廣州。
召淮南西路安撫參議趙葵、淮東安撫副使兼知揚州趙范進京。
調淮南西路制置使曾式中任兩浙西路制置使。
調杜杲為淮南西路制置使兼轉運使、沿江制置使、知安慶府。
召峽州兵馬監押兼在城巡檢孟珙進京。
調強勇軍指揮余玠到建康侍衛馬軍司。
召忠訓軍指揮王堅進京。
當天趙與芮就直接在大慶殿辦公,當著上百文武官員連發四十六道圣旨。
該用印的全部用印,無論是樞密院還是中書省,或者皇帝皇太后。
所有圣旨寫完之后,李平虎回來匯報,外面的兵符都收回來了,京師目前穩定,各營都在自己駐地,臨安城各大城門,盡在他們的掌握之中。
此時史彌遠就知道,大勢已去。
趙與芮把他們都封在皇城,用最快的速度,連連頒布圣旨和軍令,完全控制了皇城。
除非這時有人鐵了心來營救他們,不計后果的起兵出擊,但在南宋此時,基本不可能。
沒有人會冒著造反和殺頭的威脅出兵的。
沒有兵符和圣旨,臨安城十萬禁軍沒人敢亂動,也沒人動得了。
更何況統領以上的軍將,現在都在宮中。
史彌遠還關注到,其中另有一道圣旨,把整個皇城司五千人馬換了一小半,有一千五百名定海的兵馬替換到皇城司。
以全勇提舉皇城司,李平豹、陳峰、毛同為提點。
以李平夏為殿前司都指揮使,楊躍虎、徐有忠等一些原皇城司的將官,紛紛轉任禁軍統制。
馮德山為步軍司都指揮使,兼定海水軍統制。水軍有統制,這代表著定海水軍后面可能擴軍,兵額可能破萬
然后殿前司統制十三,統領二十一,侍衛步軍司統制級五人,統領級十人,共四十九個高級將領,全部在現場,被更換一半,另一半也是瑟瑟發抖,生怕下一個就輪到自己。
更換完畢后,各統制統領級以上手持樞密院的文書、圣旨各著一隊親兵奔赴禁軍各營,接管各營。
五個左兵符分別由李平夏,全勇,楊躍虎,馮德山,李平虎五人先拿著。
另有圣旨規定,以后兵符和唐以前一樣,放在皇帝這邊,不再放樞密院。
所有右兵符被收集到皇宮皇帝這里。
天黑之前,趙與芮基本穩住了京師,下面就是要穩住地方各位大佬。
但地方大佬們,主要是前線及西北方向的,兩浙江兩廣等地比較簡單。
他的圣旨今天下午就以八百里加急奔赴各地,不出意外,各地接到圣旨后,會陸續做出反應,也不知道京師發生了什么變故。
就算知道了,誰又敢違背圣旨
整個下午,趙與芮在京師接管禁軍,更換部份皇城司和禁軍,所有官員都關在大慶殿不能動彈。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