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嗚”很快,蒙軍集合準備進攻的號角開始吹響。
“列隊”宋軍陣前張能和諸部軍官的聲音此起彼伏。
嘩嘩嘩嘩,前面三排長槍兵,一手持槍,一手持盾飛快列隊。
砰,所有大盾重重立在地上,長槍兵們紛紛蹲下,此時只有帽子和眼睛還露在外面,身體已經全在盾墻后面。
第一排長槍成四十五度架在前面大盾上,按訓練時要求,當騎兵沖上來時,所有人身體盡量往下用力,把長槍尾部牢牢捺向地面,把長槍上部牢牢捺在盾上。
但雙方撞到一起時,要么長槍斷掉,要么對方倒掉,長槍肯定不會亂飛。
如果騎兵不沖,只是掠射,則舉盾四十五度到身前,這么長的大盾,基本能全身覆蓋,有效保護長槍手。
四五六排全是弓手,所有弓手左右腰上都掛著箭袋,有人還從馬背下拿下更多,放在腳下。
七八排是第三層強弩手,弩手們帶著腰刀,箭比較少。
第九排十排是神臂弓手。
神臂弓其實也是弩。
“熙寧元年,始命入內副都知張若水、西上閣門使李評料簡弓弩而增修之。若水進所造神臂弓,實李宏所獻,蓋弩類也。以檿為身,檀為弰,鐵為登子槍頭,銅為馬面牙發,麻繩扎絲為弦。弓之身三尺有二寸,弦長二尺有五寸,箭木羽長數寸,射三百四十余步,入榆木半笴。”
看這段描寫,能射三百多步,相當厲害。
宋代1尺長約30厘米,可見“弓身”長約1米,“弦”長約75厘米。弩矢的箭羽是木頭制作的,弩矢長約數寸。如果是八九寸就是接近一尺。數寸應該大于4寸,小于8寸。大概在12到24厘米之間。不是很長。差不多一根筷子的長度,質量也不會太大。
三百多步是指最大射程。而有效射程約一百步內入榆木半笴,也就是半個箭桿,大約6厘米到12厘米。這是很強的穿透力了。神臂弓發射的是小尺寸的箭,最大射程三百多步。有效射程能射入榆木6厘米到12厘米,穿透力相當強,威力也強。
神臂弓當然有他的優缺點,時南宋軍中裝備神臂弓的比率大概十分之一,即一千人的軍中,有一百神臂弓手。
首先他對準確度要求高,宋軍考核,射十箭中五箭為合格,但很少有人射合格。
神臂弓垛遠百二十步,給箭十只,取五中為合格,軍中少得該賞,恐惰于習射。送殿前、馬步軍司勘會,將中貼箭數并改為上垛,其一中貼此兩上垛。”
你看看,宋軍讓射中五箭就合格,結果沒人射中,后來改為射中靶上半部就算合格。
沒辦法,這玩意遠距離想射中真不容易。
所以面對大規模密集的步騎兵是有用的,要是對面兵馬少,你弓又少,能不能射中,你就得看運氣。
其次對臂力要求高。
起初,兩宋神臂弓的弓力標準為2石3斗,這已經是超級猛將的臂力,岳飛、李平夏這等人才有。
后來發現不符合現實,實戰中神臂弓都是在較近的距離發射,用不著兩三百步的射程,而且射這么遠,很耗力氣,還可以造得輕便一些。于是朝廷下詔,造了一種弓力1石4斗的神臂弓,更為輕便,對弩手的力氣要求也小多了。
但一石四斗已經不算低,同期蒙軍和金軍西夏軍,普通騎兵弓都是八斗左右。
所以神臂弓對軍士要求比較高,力氣比較大,選兵的時候,就少了。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