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向來仁義,有禮儀上邦之稱,彭義斌在山東大殺特殺,震驚了整個山東。
十二月,朝廷下指,招夏全和時青進京。
與此同時,彭義斌整頓兵,往夏全海州和時青膠州而去。
彭義斌兵在章丘大敗三方聯軍,震驚山東,夏全和時青猶豫過后,紛紛選擇上交兵權,同意進京。
至此,整個山東納入宋廷控制之下,并且全方面與蒙軍勢力接壤。
此時在兩淮和山東之間,還有徐州、宿州等是金人所有,如果這幾地再被宋軍攻下,幾乎就是把江南,兩淮,山東連成一片了。
寶慶三年初,剛過完年,江南都司統制余玠來到山東,擔任山東都司都指揮副使。
彭義斌在取得山東大捷之后,收降整頓張榮、夏全和時青三部,山東都司兵馬已經有十八個軍,約十一萬人馬。
這算是宋廷在南遷之后,正式掌控整個山東地境,并且還和蒙軍地盤緊鄰。
但山東到手后意義非凡,除了宋廷再次回到黃河邊上,更是大大增加了宋廷的防御縱深。
這意味著宋廷在江南,兩淮不需要再駐以重兵。
沒有趙與芮的歷史,南宋千防萬防,專心防備金人,在兩淮以重兵,江南更是駐以步軍司以為援兵。
可以說兩宋除了京師禁軍,和四川地方兵,另外大部份兵力都在兩淮和京湖方向防金人。
現在的趙與芮根本不把金人放眼里。
為此專門召余玠到京師聊了聊。
余玠來到山東后,制定了七州聯防,兩路互援的戰略計劃。
他這個計劃來自當年老帥宗澤在磁州的啟發。
當年磁州是北抗金兵的關口要地,宗澤在戰略上提出五州聯防的計劃,提議宋廷,在邢、洛、磁、趙、相五州,各蓄兵兩萬,敵攻一州,其它四州皆起而援應,常備十萬大軍,效果明顯,宗澤在磁州時,金寸土不能進。
現在彭義斌和余玠分別在濟南、東昌、滋陽、青州各駐兵兩萬,東平、臨清、章丘各駐兵一萬,十一萬大軍,把山東南西北三面連成一片,既能防西南的金人,又防北面的蒙古人。
其中彭義斌駐守東昌,余玠守濟南。
這樣無論金,蒙,想要進入南宋,這七個州是必須要打的,除非以水軍走海上,繞到萊州和膠州等地。
與此同時,馮德山帶定海水軍兩軍,共一萬兩千多人,分守萊州和登州。
有了山東這個戰略縱深,兩浙已經要不了這么多水軍。
定海水軍調了兩個軍到山東境內,這邊是宋元明重要的鹽場,以前先后在李全等地方軍頭手上,如今全部回到南宋手上,水軍在這邊練兵,家屬曬鹽,一旦戰起,可以從水路,支持濟南等地。
江南水軍原本有三軍,一萬八千人,這次由陳東帶領兩軍一萬兩千人,來到楚州淮安,扼守江淮水路的同時,隨時可以北上支援山東。
原駐守楚州的呂文德,領兩軍一萬兩千人,移駐山東沂州,這樣往北可支援山東,往南隨時可以對金人的邳州、徐州等下手。
至此,山東境內有山東,兩淮、江南三大都司,步騎,水軍,共十三萬多兵馬。
同時,江南兵馬都往兩淮遷駐,兩淮兵馬往前遷駐,濠州鳳陽,壽州、海州都駐以重兵,這些地方,要么是與金人地盤相鄰,要么距離山東又近。
趙與芮得到山東后,擴大了戰略縱深,兩淮,江南兵馬都可以往前移,使以前飽受戰火的兩淮地區得到充分的休養生息。
只要守住山東一線,兩淮,江南等路就是南宋的大后方,可以源源不斷的料糧草和各種資源給前面。
寶慶三年元月,蒙古人還在圍攻西夏中興府。
彭義斌在山東大捷的消息已經傳到京師。
“大勝,大勝,大勝,章丘大捷,滅金軍三萬”
“章丘大捷,金寇張榮伏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