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整跟著皇帝到現場,就見地面上放著一大堆木制和金屬的零件,還有長長的部件,一時臉上也有些懵。
現場還有些京師諸軍的軍將在,皇帝趙與芮看著眾人表面,并向他們解釋“這個東西在蒙古人那邊叫回回炮,咱們叫配重式投石機。”
中古時,波斯、阿拉伯等伊斯蘭教國家之拋石機炮十分發達,還有能發射八百磅重巨石的拋石機。
蒙古人現在也在用,但用的是西征時得到的,由拔都帶回來,因為拔都在選大汗時支持拖雷,所以投石機不受窩闊臺重視,真正要到蒙古人自己全面打造,還要等十幾年后。
要到忽必烈時代,他從西域召回回人阿老瓦丁和亦思馬因督造,把回回炮的打造工藝帶回中原。
他用回回炮打大理,一路攻堅所向無敵,大理直接被滅國了,后來又攻破了襄陽,成為當時攻城的第一利器。
趙與芮打造投石機,自然是也是為了攻城。
這玩意其實不難,古代就有式樣,宋軍戰船上也有小型的投石機。
趙與芮略為改進,采用了配重式鐵箱,打造了幾款不同的投石機。
此時隨著劉福一聲令下,幾個學徒工匠飛快在現場組裝。
劉整聽到聲音,發現底部是純鐵打造,非常簡單四根鐵板拼接著一個四方形。
蒙古人的回回炮全是木制,趙與芮因為加了配重鐵箱,怕木制易損,最大的那款底架用了鐵鑄,又沉又穩,其余兩款中小型的,還是用木制底架。
組裝相當之快,底架搭好就是木架、軸、拋桿等,兩側還有扶梯。
四個人現場組裝,大概不到五分鐘就裝好了。
此時拋桿呈75度往上,對著鳳翔山。
拋物處用了數層牛皮構造而成,以比手指粗的麻繩為投彈帶,被固定在地面。
趙與芮道“西域的投石機,可以投擲一百五十斤以上,甚至到三四百斤,五六百斤的巨石。”
“威力雖然驚人,但巨石難尋,如果投石機足夠多,一場戰斗,每架投石機要投十塊巨石,尋找這么多巨石就是件麻煩事。”
眾人紛紛點頭,是這個道理。
“咱們舍棄了拋物重量,提升了投擲距離,同時改進了拋物,增加了威力。”
羅馬時代,最大號的拋石機桿臂長度接近1524米,配重達到907噸,能夠將200300磅的石彈投射出274米遠。
趙與芮不需要投這么重的石彈,所以桿臂只有十米,配重降到三千斤。
這配重鐵箱本身重五百斤,在拉起他之前,有人抱起二十斤重的鐵餅一個個扔進去。
兩個人各扔了二十五個,鐵箱重一千五百斤。
這時有兩個人走到另一頭,借桿杠原理,用力一拉,直接把這一千五百斤拉了起來。
配重廂高高掛起,拋物處被固定在地面。
這邊宋軍用人比較少,只需要兩個人就可以,換成重型扔石頭的,可能要五六,甚至七八,十幾個人一起拉。
趙與芮減少彈重,也有效減少人相關人員。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