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似乎在試探內閣成員。
但皇帝只說考慮,并沒有說一定會改正。
比如像丈量糧田的事,如果全體內閣反對,皇帝會收手嗎
但有些大臣認為,只要內閣中有趙汝述和梁成大這種馬屁精,永遠不可能一起反對皇帝。
內閣成立之后,大宋朝會的運轉模式也要改變。
皇帝趙與芮改為上朝五天,休息兩天,即給大部份官員放假,但休息的兩天,各部都要有官員輪流值班。這種值班還有加班費
一般上午上朝,下朝后,內閣留一名首相或副相,帶兩名大臣,加四名秘書郎到選德殿批復奏折,皇帝也可能和他們聊聊政務。
所以副相級以上,基本三天一值,內閣大臣們五天一值,秘書郎比較苦,六天輪流休息一人。
另一個更重大的改變,則被魏了翁視為皇帝要動兵的征兆。
以后大宋朝,凡在上朝時,軍事俱不研究包括軍事主官將領的任免調動
即以后大宋凡是軍事的問題不在上朝時研究。
趙與芮不明白古代上朝喜歡說軍事。
古代上朝文武百官好多人,上午說了軍事,可能下午全臨安城都知道了,一旦敵國有細作在京師,用不了多久就傳的天下皆知。
雖然說關上門研究也不一定能保密,但至少比上朝研究討論好。
而且朝堂上文官也有一大堆,很多人是不用參與的。
所以以后大宋軍事問題不在上朝議論,皇帝會視軍事問題的大小,考慮召集所有內閣集體討論,還是只召集相關軍將,私下討論,即有些軍事問題,可能連內閣成員都不知道。
其他問題中涉及軍事也不在朝堂上議論。
非軍事問題中,人事任免四品以上不議論,財政單項支出十萬貫以上不議論。
人事任免四品以下不包括縣府主官,和財政支出十萬貫以下,由首相和內閣在下午下朝后,自己關上門決定,再報由皇帝再批復。
這么多條條款款聽完,首任首相李宗勉感覺以后皇帝上不上朝都不重要了。
簡單的事都交權給內閣處理,皇帝不知省了多少事。
下朝之后,如果有重要的事,皇帝會召集部份內閣成員一起議論,比如軍事,人事任免四品以上包括縣府主官,財政單項支出十萬貫以上。
這里顯示皇帝也只是召集部分內閣成員,也就是說,人事和財政大權,還是皇帝一個人說了算。
當天皇帝和他們說了很多,諸大臣聽明白了內閣的運行。
但無論如何,內閣的運轉,體現了幾點。
一皇帝在偷懶,把很多事情交給了內閣大臣來處理。
二皇帝試圖放權,給內閣管理國家的權力。
三皇帝還是牢牢抓到財政,軍事,人事大權沒放。
李宗勉和魏了翁在皇帝是沂王時就跟著他,似乎明白了皇帝有什么打算。
李宗勉和魏了翁對視一眼,忍不住開口“陛下要離京”
皇帝安排內閣值守,處理政務,明顯有擺爛,偷懶的想法。
但兩人更認為,皇帝為離京鋪墊,今天沒說要打仗的事,一旦打仗,搞不好會御駕親征。
“朕暫時還沒有這想法,不過將來可不一定。”趙與芮不動聲色的道“內閣的存在,就是朕不在京師,你們也得運轉自然,處理朝政。”
眾人面面相覷,不知如何回答。
但內閣改制和部門改制又是兩宋以來少有的大動作,趙與芮估計最少半年,平穩運轉后估計得一到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