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造船防水主要就是板縫漏水。
古人先將麻纖維剁碎塞入船縫“作筋”,然后再用桐油石灰制成膩子抹縫,膩子固化后在板縫中就形成了牢固的防水粘接密封層,這種工藝完全符合現代的粘接密封理論。
還有更詳細的描述:“凡灰用以固舟縫,則桐油、魚油調厚絹、細羅和油杵千下塞舟念。用以砌石墻,則篩去石塊,水調粘合。秋墁用磚砌井、鋪地則仍用油灰。用以堊墻壁,則澄過入紙筋涂墁。用以襄墓及貯水池,則灰一分,入河沙、黃土二分,用糯粳米、羊桃藤即獼猴桃汁和勻,輕筑堅固,永不隳壞,名曰三合土。”
這里講的密封劑基料不僅有桐油,還有魚油、糯米汁、植物汁。密封的范圍則包括砌墻、修井、刷墻、造墓等等,可見古時候密封技術用的已相當廣泛了。古代的桐油石灰膩子,其性能雖不如現代合成密封膠好,但其價格低廉、配制方便,因而和三合土一樣到現在還有人在使用。
但波斯人和大食人不是這么干的,他們那邊有用到瀝青。
包括成書號稱公元前一千五百年的創世紀里,也有寫到用瀝青來捻合船縫。
趙與芮在成功分離石油之后,已經開始用瀝青試著鋪路和防水。
但現在沒有攪拌機,鋪路還是比較麻煩,工匠們則喜歡用來防水捻縫。
有了瀝青之后,上面的很多材料可以減少或不用,工序也簡單了很多。
當然,瀝青也有不耐高溫的問題,所以趙與芮這邊基本用在船的內部,嚴防爆曬。
接著趙與芮下令開船出海,駛出十幾里后,讓水師試了幾炮。
重炮打響時,船體略有不穩,但影響不是很大。
重炮最遠距離可以打到兩里多,實際在一里內命中威力最強。
但海上命中難度有點大,通常海戰時雙方打了幾個時辰,都未必能打中幾炮。
好在現在其他國家都沒有宋軍這樣的火炮,宋軍水師可以貼近了打,提升命中率。
趙與芮看了會水師的新船和新炮,心想如果解決了蒙古,就可以開啟海上殖民了。
從戰船上岸后,趙與芮對戰船相當滿意,就是沒有對手可用。
他召來幾個重要工匠,向他們道“下一步你們得往這方面研究。”
“船體要更高,分成幾層,比如第一層有十門炮,第二層有十門炮,第三層有十門炮,或者更多的炮。”
一艘船分三四層,火炮能超過五六十門,甚至七八十門。
工匠們認真聽著,不時點頭,有人情不自禁看向四周,這船要放幾層火炮,這船還得了打誰用的著啊連工匠們都覺得,大宋現在的戰船已經無敵了。
下午從海上回到臨安城,趙與芮馬不停蹄,直接去了鳳凰山北。
這邊火器局、匠作局、機械司等各級工匠官員都在這里等著皇帝。
去年七月趙與芮確定了槍管和構造,然后讓匠作局和火器局開始打造燧發槍管和槍機。
槍管早就打造好了,按趙與芮的要求,分為卷筒式和鉆孔式,因為鉆孔式人力經濟成功太高,趙與芮最后先選擇了卷筒式。
但槍管后面的槍機部份進展困難,還有不少難題經常需要趙與芮來解決。
最近工匠們又遇到難題,只能請示皇帝陛下。
等趙與芮到了現場,看到工廠里的桌上放了兩部槍機。
一部是木制的,一部是金屬制的,而且木制的全部放大了,約等于正常槍機的三倍。
放這么大,就是讓所有工匠能看清楚槍機零件和運作。
趙與芮自己也是半吊子水平,腦海中的經驗和記憶都是前世看歷史網文學來的,講了個大概給工匠們,然后由工匠們自己琢磨。
“陛下請看。”火器局侍郎唐波這時向趙與芮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