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余的定州,夏州、銀州兵馬都是數千,因為距離宋人極近,一旦開戰,這些城州駐守太多兵馬反而守不住,沒什么用。
宋軍則在中興府駐兵十萬,沙州駐兵四萬,瓜州駐兵三萬,肅州駐兵五萬,西涼三萬,順州、靜州各三萬,先期三十一萬大軍駐各處,后期還有數萬大軍進寧夏,最終要到達四十萬左右。
其中沙州、瓜州方向主要是針對察合臺領地,肅州和西涼是為了將來對付黑水城。
九月,雙方正式在定州簽定和議,史稱定州議和。
定州議和的同時,察合臺來到了大同。
同月,窩闊臺從官山也來到大同。
兄弟兩自當年汗位選舉到現在,已經兩三年沒見,再次見面都有些淚奔。
兩兄弟緊緊抱成一團,數息之后才依依不舍的分開。
這兩兄弟的情誼果然比拖雷好多了。
“怕是養虎為患。”察合臺見面后第一句話就是擔心宋人崛起“趙與芮此人,能伸能縮,雄主也。”
此次議和,給了宋人穩步發展的時間,宋人正在崛起,五年之后,怕是更強,察合臺雖沒見過趙與芮,心中已然認同他是大宋雄主。
窩闊臺說“都怪拔都,非要西征,不能同心,何能利金”
窩闊臺還是忌恨拔都,原本他都打算向宋全面開戰,拔都為了奪權,非要西征,帶走了大蒙古最精銳的戰士。
“宋人皇帝不可信,說是五年,一定要多加防備。”察合臺沉聲道。
趙與芮有不良表現在前,和金同盟時,突然反水,圍攻金國,這種背信棄義的大宋皇帝,察合臺是非常看不起的,也堅決不認同。
窩闊臺欲言就止,有苦說不出。
原來當初劉潤到臨安和宋人議和,趙與芮還反過來說他們蒙古無信無義,還說自己反水金國,是和蒙古學的。
劉潤回來一說,窩闊臺有苦說不出,只能捏著鼻子認了。
因為蒙古人確實常干這事,當初在西征時,多次恍騙別人,只要投降就不屠城,只要投降就不殺降軍,結果對面一投,立刻就殺。
包括歷史上的西夏滅國也是如此,答應了投降不屠城,但西夏一投,立刻開屠中興府。
蒙古人這事干太多了,趙與芮說和蒙古學的,這讓窩闊臺無言以對。
趙與芮后來用宋遼澶淵之盟來比喻,說,同樣是游牧民族出身,人家遼國就講道義,堅守盟約,和大宋近兩百年沒戰,我看你們蒙古人能做到吧
趙與芮把契丹人一頓夸,暗喻蒙古人還不如契丹人。
窩闊臺心里不爽,但又不好反駁,如今察合臺又提,他只好道“宋人其實在西夏占了上風,他們愿意談和,看來也是真的。”
察合臺嘴巴微動,想說什么又不知說什么好。
這兩人都算一代雄主,一個統治了大蒙古,一個為自己的汗國打下基礎,但他們必竟不如成吉思汗,更遠遠不如趙與芮。
宋軍雖然在西夏占了上風,但趙與芮全國動員,到處征兵,又建長春城,國內又在改革,各種事情煩不勝數,整個大宋都在忙碌著。
能暫時停戰,議和,對大蒙古來說未必是好事,但對大宋來說也肯定利大于弊。
窩闊臺的大蒙古帝國目前還是靠掠奪和侵占為生,能不能停戰對他們影響不大,更不會讓蒙古消弱,不停的和敵國開戰,讓敵國無法屯種,窮于應付,對他們來說本來是好事。
而宋軍這邊能停戰休息,屯田練兵,更是不容易。
所以趙與芮占了上風也愿意議和,必竟古代打仗,打的也是后勤和錢。
而且趙與芮在等燧發槍出來,更想議和來拖延時間,同時他還要整頓國內政事,人事,興修水利等,國內也是一大堆事等著他忙,能暫時休兵對大宋朝和趙與芮來說,其實更好。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