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兵在戰場上分掠的主要原因是要把陣型拉長,方便攻擊。
假設你兩萬騎抱成一團,是個直徑一百米的方陣,你中間的騎兵很難射到對面的敵軍。
如果你拉長形成一個五百米的長方陣,那你中間的騎兵就可以射到對面的敵軍。
雙方陣形都在分掠中拉長。
在分掠的早期,雙方的箭射的非常少,基本都是測距用。
前面的騎兵會根據自己能射到敵軍什么位置,來推測自己身后更深處的友軍,能不能射到敵軍。
如果射不到,自己就得往前移,和敵軍靠的更近,為后面移出空間。
宋軍這些年也是越打越有經驗,特別孟瑛這部騎兵更是整個大宋騎兵中的精銳。
“嗚”此時蒙軍前鋒已經和宋軍前鋒交錯進了一百步左右,雙方直線左右距離不到五十步。
長長的三條洪流漫延在無邊的大地上。
宋軍集中在中間,蒙軍在兩邊。
雙方都在往前沖。
“崩”也不知道哪邊先下了令。
接著嗖嗖嗖,雙方滿天箭雨開始對射。
轟隆轟隆,現場人馬滾滾,到處都有落地。
“看到蒙軍大陣沒,距離兩百步時往回。”孟瑛一邊射箭,一邊下令。
他身為這部大將,還得看著全局。
宋軍肯定不會去沖擊蒙軍大陣,孟瑛只是為后面馬車往前移爭取時間。
部下領命,飛騎而去。
戰場上瞬息變化,傳令要及時而準確。
孟瑛一邊觀察四周戰況,一邊打量雙方主力動向。
噼里叭啦,噼里叭啦。
此時空中全是弓弦拉動的聲音,雙方你來我往,射個不停,空中箭支如雨,連綿不絕。
因為箭多,甚至還有雙方的箭在半空中撞到的畫面出現。
這么大規模的對射,除了看雙方的射術,還得看雙方的運氣和甲具。
對對面的蒙軍來說,他們每個人都得比平時更用心。
宋軍前排甲具防護太嚴密,留給他們能射的余地不多。
要么射馬,要么射臉,要么射腰。
關鍵宋軍馬身上也有皮甲,還得對準了沒甲的地方射。
宋軍的甲又額外加層鋼片,放到明末連火槍都能抗。
這都是趙與芮用錢堆出來的。
大宋的工匠都是官和吏,待遇好,技術高,打出來的每具甲具都是嚴格按照標準來的。
每件甲出廠前還得被箭試射。
而宋軍就沒這么多顧忌,蒙軍著鐵甲的不多,甲質更不如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