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頭比較滿意,給他們每人分了匹馬,大伙翻身上馬,沿著大路往里跑。
李杓一邊慢跑一邊四下打量,早聽說大員山多,他們現在算是在南面,山還是比較少的,平原比較多,大員的優質糧田也集中在這個方向,但現在跑進去不到一里路,就能看到兩邊全是山。
他們的軍營在群山中間,后來李杓才知道以前是當地番人的,大員現在沒分生番熟番,宋軍統一稱番人。
宋軍征服了這個部落,把他們趕到山外,然后宋軍在這里建了兵營,駐軍一指揮。
李杓三人都在一個營里,即大員都司高洪軍一軍一將二營。
營指揮叫張剛,年紀不大,二十左右,他父親就是原女真營統制張惠,是金國降軍。
不過現在營中不準這么叫。
張剛這個營專門訓練新兵的。
李杓三人到了之后才知道,他們全營五百多人,除了各伍長級以上,幾乎所有軍士全是去年的秋季征招的新兵。
新兵來自五湖四湖,也有大員本地應征的。
有漢人,女真人,契丹人,甚至還有番人。
營中五八門什么人都說,說話也溝通不便,但各伍伍長基本都懂漢語和當地番人的語言,日常交流也沒什么問題。
這營的大部份人比他們早來兩三個月,三人目前算是來的最晚的。
他們被分到一個隊里,這個隊十個軍士,一個伍長。
除伍長外,其余十個軍士都是今年先后來到大員的。
隊中有五個漢人,兩個女真族,一個契丹人,兩個番人。
這兩個番人很早就投入宋人,父母都在高洪城四周屯田,跟宋人一起生活了近十年,能說熟練的漢語。
女真族和契丹人都是金國滅亡后投降宋軍的,然后被舉家遷移到大員,現在也基本認同了宋人的身份。
金國滅亡時,這幾個人才幾歲,最大的女真人吳賣力,當年才六歲。
吳賣力以前肯定不姓吳,但軍中有規定,不能提金人在契丹人,大伙都是宋人,所以李杓他們也不敢問他姓什么。
契丹人叫聶洪,估計也改了姓。
他們的營房全是用木頭制成,一個營房睡十個軍士,下面架空,是此時海外各島國常用的建筑方式。
因為營房在群山間,所以不受臺風影響,同時因為架空著,防潮效果也不錯,為防蚊蟲,軍營附近百步內的植被清掃一空。
伍長是漢人羅阿保,原本是浙江一帶的宋軍水師。
他告訴李杓他們,這邊蚊蟲比較多,但為了讓他們適應,一般營中不點驅蟲藥,不過考慮到他們剛到,可以領些驅蟲藥,和驅蟲香,必要的時侯用一用,等過了三個月,上面就不下發了。
當天他們也是很累的,畢竟長途跋涉這么遠,和同屋同隊的認識一下后,早早入睡,也沒有參與訓練。
本章完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