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倒查追責
這是因為原來的河道較小,宋元時只能走150料的小船,疏通之后,可以走400料的中型船。
但趙與芮要求更高啊,需要能走千料大船。
工程量多,時間也多,估計得兩三年甚至更長。
明朝開通會通河后,朱棣就下令停止海上運糧。
趙與芮是打算海上和會通河一起來,而實際上,他現在估算的糧食需求,遠遠低于明朝。
明朝沒有黑麥,京師四周糧食產量也不高。
趙與芮在大宋移植了黑麥,而黑麥最適合在北方生長,之前在遼東,甚至在遠東地區,這么苦寒的地方,黑麥都能保證產量。
趙與芮遷都后,黑麥大面積在北方種植,糧食產量基本能保證自給自足,到時只需要運部份少量的稻谷就行。
趙與芮把會通河弄的更寬,是將來方便用更大的運兵船,可以更快的把兵馬調集起來。
后面幾天趙與芮專門和內閣,甚至召集相關一些其他官員來議事。
比如賈似道,就和史宇之是好朋友。
當天他沿著岸邊觀察了一下地形,評估著難度和利潤。
群臣聞之色變,這以后監督的事還能干太可怕了。
朝廷會議結束之后,皇帝決定遷都的事基本就明確了。
搭上了賈似道,史宇之當然就能知道一些最新的消息。
當年趙與芮大力收編全國工匠,前期好的工匠都收編國有了,現在民間工匠好的不多,所以工匠價格也偏高。
天津府剛剛成立,朝廷那邊正在擴建城府,當地也異常熱鬧,到處都是做工的民役。
其中有很多地段,將給地方招標,由地方富商來做,朝廷負責監督質量。
史宇之也果斷,立刻帶著船來到天津。
最后確定了后面五年的工程。
但徹城墻是苦力活,所以比較高,天津府城里到處都是民役,他轉了個遍,找了不同的人問。
對面點頭回應是的。
“凡參與監督的官員,都要誅殺。”
“工程質量不能保證,將來出了差錯的,朝廷將追責倒查三十年。”
比如這次朝廷要把一些重要工程分包出去,因為是第一次,所以利潤比較高,想吸引各地商人來干,為以后樹立榜樣。
他的船先在大沽口靠岸,發現這里已經有民夫在干活,擴建了大沽口岸,方便了船的靠岸。
史宇之自由后,立刻帶著家人從濟州遷到臨安,在一些親戚的支助下,很快在臨安站住了腳。
賈似道當通判時的知府是史巖之,而史巖之正好和史宇之是堂兄弟。
此人正是史彌遠的小兒子史宇之。
史宇之少年時和父親一起被軟禁在濟州,呆了數年后,史彌遠于七年前病逝,史宇之也慢慢開始在濟州被安排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