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謝保長,你們在干啥呢”
“筑壩啊,防洪。”保長道。
濟南府距離黃河算是有段距離,可也被黃河禍害過,而歷山北面就是大清河,朝廷已經用了好幾年時間在治理黃河,目前還在完善中。
如果雨大了,大清河現在還會溢水,為防水澇,當地不停筑壩,加固防洪。
按朝廷政策,各村都是各村的村民在保長,村長的帶領下,在農閑時干,特殊時期,農忙也得上,地方駐軍會幫忙。
現在水稻長勢正好,又不到秋收時間,百姓們也有時間出來干活,這叫出公差,大伙自己完善自己村里。
而像建水車,修溝渠這些,很多工具和材料,都會有朝廷,不用百姓們出錢。
郭雄和保長、百姓們聊了幾句,發現大伙都情緒高漲,心情不錯,看來都對今年的水稻長勢比較滿意,又是個豐收年。
保長也是本村人,最早是李全部下,后降宋,跟著宋軍南征北戰,干到伍長后,一次中箭少了只耳朵,本來這種傷勢還能在軍中干下去的,不過保長年紀大了,便申請退役,回到家鄉,朝廷給他安置了二十畝田,然后任職保長。
保長沒工資,但可以減稅,像這個保長家中田不多,朝廷分了二十畝,自己后來用當兵的餉銀及退役金買了五畝,二十五畝田也交不了多少稅,所以在村中還是比較受歡迎,也算個小地主。
像他這種被朝廷授田,又回來當個小官的人,是非常支持朝廷,支持皇帝趙與芮的,也能很好的完成上面各種政策的推廣和宣傳。
郭雄在學校時就學到過,說以前皇權很難下鄉,朝廷治理地方,都靠地方的士紳和地主長老們,當時他才十五六歲,也在思考,如何讓皇權下鄉,學校里也讓寫類似的文章,同學們是各有意見,甚至在趙與芮歷年的科舉中,至少有三次提到類似的問題。
這么多年下來,趙與芮似乎真的解決了皇權下鄉的問題,至少目前來看,朝廷的任務政策和旨意,都能很好的傳達到基層。
郭雄沒當到官,其父也不是,所以他們不能準備知道朝廷的具體要求,但從剛剛和保長和百姓們的聊天可以看的出,現在效率相當不錯。
十天前臨安才下旨,要干點什么事,剛剛的保長和百姓們幾乎全都知道,保長也知道濟南要建銀行。
這個效率在以前的大宋或以前歷朝歷代都是不可能的。
郭雄一時間對興辦銀行的事也變的信心十足,他邊走邊對身邊人道“十天前朝廷才正式下旨,這邊的百姓在三天就知道了。”
“濟南離臨安不遠,但肯定也不算近,朝廷的旨意能這么快到縣城以外,村一級的普通百姓家里,效率還是可以的啊。”
隨從們紛紛附和,吹自己大宋牛逼。
說話間,他們沿著保長的指路一直往東,不一會就看到前面有好多馬在。
郭雄這才知道,鐘友居然是騎馬來的。
他一拍腦袋,心想我為啥不騎馬,這走的汗流夾背的
這邊人更多,不但有村民在,還有保長,村長,知縣,衙役,加上知府衙門里來的人,六十七人在現場。
等郭雄到了才看到,有村民和工匠在一片最大的稻田邊上填平了一分地,很多還沒成熟的水稻都被割了,然后填平,蓋了座亭子。
這亭子還沒蓋好,只蓋到一半,鐘友正在現場觀看,并向當地知縣和村長,保長等訓話。
這便是朝廷要求的宣傳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