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不敢相信皇帝真有這樣的想法。
“無論是現在,過去,還是未來,天下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人到了朕這個位置,都會想著把皇帝之位,傳給兒子,最好能千秋萬代成為萬世之大秦”趙與芮這時自嘲的笑了“魏卿你不知道”
“所有人都是自私的,沒有人在乎百姓的死活和民族的命運,他們只會在乎自己的兒女的權利和生存。”
“他們會認為朕的一切改制在現在這個時代是不可能的。”
“他們會認為現在百姓和大臣們是無法做到的。”
“我們還沒有做,很多人已經認為我們會失敗,因為他們連試的勇氣也沒有,更因為他們坐在朕的位置上,他們一定不會愿意去試”
“當然,朕不是說朕會禪讓,朕是要制定一個與眾不同的次序,讓帝位有序傳承,希望真正能千秋萬代。”
至于趙與芮說的是什么次序,魏了翁聽不懂,但隱隱能明白。
這絕對是今天,甚至和皇帝認識十幾年以來,最讓他震驚的消息。
魏了翁聽到最后,再次跪下“陛下大公無私,一心為了天下百姓,臣此生能與陛下共事,何其幸也”說罷老淚縱橫,已經忍不住哭了。
趙與芮開頭說改朝換代的三大弊端的前兩個。
這個就是用限制皇權和臣權來對付。
這些年趙與芮小事都讓內閣處理,大事才由他處理,后期慢慢讓大事也讓內閣處理,逐步消弱皇帝任性的權利。
但內閣不掌兵,也沒有兵權,而且內閣成員多達十幾二十幾人,有相互制約的作用。
下一步就是用后勤供應和移鎮,來限制外面軍頭的權利,這種事后世也有經驗,最簡單的就是移鎮,地方總督或統兵大將,五年一移,人走兵不走。
趙與芮從前年把蒙古逼走之后就正式開始,軍中副將以上都是五年調遷,大空間換位,北方的將領到南方,南方的到東面,西面的到北方,臨安的到海外,基層軍官也是如此,五年一到都要遷駐。
海外駐兵也是五到十年全部輪換,通過種種措施,對皇帝也好,權臣也好,軍頭也好,都能起到有效的限制作用。
以前宰相們還能決定武官的升遷和調任,所以宋明兩朝,地方大將都會拍京師宰相首輔的馬屁,連戚繼光都知道拍張居正馬屁。
但在趙與芮這里,和后世一樣兩套系統。
武官歸武官,文臣歸文臣。
武官由兵部統籌,包括內閣首輔和吏部,都不能決定兵部的事宜。
以后兵部尚書也全部是前面退下來的高級武將擔任。
任何文官不能在兵部任職。
從元貞七年到現在,趙與芮用了四年時間,已經把兵部所有官員,全部換成武官,且寫進律法,以后不得由文官進兵部。
做到兵部侍郎以上的,更是要親自帶過兵,上過戰場,立過戰功的退役軍將才行。
所以趙與芮說要大家按規矩來行事。
如果大宋都按律法,按規定要決定兵部和武官的任免,調遷,朝廷文官也好,首輔也好,他們決定不了武官命運,武官們就不用拍他們馬屁,也不用和他們拉好關系,而文官決定著他們的后勤和供應,和調整包括五年移鎮的事,雙方就相互制約,相互制衡。
至於于對皇權的消弱,后世有很多成功的經驗可以學,趙與芮肯定也要試試,為啥要這么干因為他爽了就行。
趙與芮當天和魏了翁聊了很多,魏了翁也基本了解皇帝陛下的意思,皇帝現在相當集權,也是為了平定蒙古和拓展國土,基本打算在六十歲后就要開始消弱皇權和勛貴。
而在消弱皇權和限制地方勛貴等方面下手,就必須得到沒有私心的官員支持和推廣。
魏了翁的兒子魏近思,將來會進內閣當首輔,秦卓和他會在任上,專門為皇帝挑選開明的,經過大學新教育的,在海外有豐富經驗的官員,一起和皇帝推廣這些改制。
那些還忠于儒家思想,認為君權神授,比較愚忠的官員,以后會逐步被趙與芮清出朝廷隊伍。
趙與芮也很明確的和魏了翁說了,你和你兒子魏近思兩代人都會進內閣,任首輔,但魏家之后,皇帝不會再關照,想當官也好,干什么也好,都得靠他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