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宋軍進入蒙境,能搶的就更多,補給就更不是問題。
至于蒙軍來打補給其他歐洲國家害怕,宋軍可不怕。
從烏藍巴托回來,李亮又帶著人來到泰北城北面一片區域,這邊條件相當好,西面是流行泰北城的鄂爾渾河,東面是一條數千畝的淡水湖,宋人取名孟河,算是紀念孟珙帶兵駐守哈剌合林,中間有兩片叢林,加起來有一萬五千多畝。
蒙軍當年把哈剌合林城建在這里,也是看中這片叢林,但在建城時,用了不少大樹,后來宋軍又來擴建,然后還復建了招州,復州,又建了好多木屋,這才三年時間,一萬多畝叢林被砍了約十分之一。
李宗旺跟著父親第一次過來,就看到河邊用木遮欄圍著一圈,然后用麻繩連接起來,圈著一個個牧場。
大量的牛羊在其中走來走去,更遠的地方還有木頭拼起的木板棚,這些木板棚比較簡單,上面披著浸過油的牛羊皮,用來防雨,還有保溫措施,主要的作用有放草捆和放耕牛。
李亮這時指著前面對兒子道“進入冬天后,草原上會有積雪,牧民們會用草捆來養牛羊。”
草捆是夏天打的青草,捆成草捆,一般可以保存一到兩天,蒙軍長途行軍時,也會帶著當草料,但肯定也會帶豆料,豆料對戰馬是最有用的,戰途打仗,不能沒有豆料。
蒙古人在這邊主要是養黃牛和牦牛,當肉食用,宋軍來后又引來了水牛用作耕牛,水牛沒黃牛耐寒,所以需要牛棚過冬保暖。
“依你看,按每將三千人標準,如果我軍要進行長達兩個多月的行軍路程,帶三個月的糧草,在盡量減少輜重和馬車的情況下,要如何帶”這時李軍開始考查兒子。
兒子沒當軍,只干了錦衣衛,但李亮感覺錦衣衛上升有限,這邊沒啥事,在大宋其他地方,錦衣衛有監督地方官員的職責,這邊都沒什么地方官,在前線,和軍隊差不多功能,他是希望兒子將來還是轉為軍中武官的。
“帶火炮和投石機不”李宗旺反問父親。
李亮想了想,道“據說西邊很多王國都是剛進入封建沒多久,城堡低矮不說,大量的城堡都是木制,我們主要還是想在野外打敗蒙軍,其他王國不堪一擊。”
“總督孟珙的意思,一個將最多帶兩門火炮,也可能不帶。”
幾千里路火炮不好走,宋軍可能會帶新型全銅火炮,這種新式火炮比較輕,打的也遠,但不會帶太多。
按宋軍一將三千人,帶兩門火炮算,三萬人馬才帶十門,十萬人馬才帶三十門火炮,相當之少。
而且李亮說也不定一將能帶兩門,可能兩將帶兩門。
反正宋軍西征,帶的火炮肯定不多。
火炮不多,拉火炮的馬車就少,那載糧草的馬就多了。
李宗旺道“這么點火炮,那運輸火炮戰馬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按李亮所說,一將的標準是三千多人,就算三千人。
現在宋軍遠征和蒙古人差不多,三千人打底是六千戰馬,路程遠的話,可能帶七千到八千戰馬,這次路程超遠,估計人手要帶三匹,即九千匹戰馬。
宋軍一般在夏秋季出發,沿路戰馬牛羊可以吃青草,帶的草料就少,但需要帶豆料。
“戰馬出征每天最少要一斤豆料,前期不打仗,咱們省點三天吃一次豆料,一匹戰馬一個月算十斤豆料,三個月最少得帶三十斤。”
蒙軍遠征時,也不一定會帶大量的豆料,更不會保證戰馬天天有的吃。
能吃草料的,盡量會吃草料,通常戰斗之前,會補些豆料,讓戰馬更有精神,平時可能和著吃,一把草料里夾點豆料。
李宗旺說帶三十斤豆料一匹馬,已經算是比較多的。
然后草料也要帶點,并不是沿路所有地方都有草料吃。
僅一匹戰馬所需要的糧草,三個月最少要帶六十斤才能保障基本需要。
當然,李宗旺沒考慮宋軍被包圍的,如果被包圍在某處,這些糧草肯定是不夠,因為他認為現在全世界沒有軍隊能圍住宋軍。
宋軍三個月的米糧肉干等帶的不多,三十斤足以,多喝粥,多吃肉,帶少量肉干,另外蔬菜干、水果干帶二十斤,然后會帶大量的羊趕路,這也是他們每天只保證五十里七十里的原因。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