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可以試波長。”趙與芮讓工人把那銅環往兩個金屬小球靠近,然后再拉遠。
現場很快噼里叭啦,響個不停,一會有電光,一會沒有電光。
眾人像看法術似的,目瞪口呆。
“最亮的就是波峰或波谷,不亮的就是零值,這樣就能估算出波長。”
至于波速就不用算了,和光速是一樣的。
“你們知道這波速有多快嗎”
大臣們當然不知道,個個一副求賢若渴的表情看著皇帝陛下。
“波速每息趙與芮在軍推廣火槍時,用一息代表一秒能走幾十萬里。”
“從我大宋的臨安,可以瞬息到萬里之外的波斯灣,甚至更遠的寶洲美洲,也都是瞬息而至。”
“我們可以先在這邊做個機器,產生電波,然后在波斯灣也做個機器,產生電波,同時也能接受,這樣兩邊就能產生聯系,傳遞信號,這樣即便有數萬里,數十萬里,朕在臨安,隨時可以和波斯的劉整實時通信。”
“無論多遠,當地發生的任何事情,都能第一時間傳遞到臨安。”
“諸位將來遠出,不用寫信回家,發個電報,瞬息而至,豈不快哉”
今天趙與芮是帶著群臣們開了眼界,大宋最重要的幾個發明都正在步入正軌。
當然,實際到運用,可能還需要幾年,甚至五年,十年。
但趙與芮舉全國之力,以他后世的經驗和見識,肯定會少走很多彎路,有生之年,其他不敢說,解決電報通信是肯定沒問題的。
科技司最后一路是看橡膠的運用。
橡膠樹已經在大宋全面種植,橡膠制成的輪胎,雨衣也正在大宋開始進入軍中,由于橡膠的推廣,電線電纜也成為了可能。
大宋的馬車輪胎將陸續采用金屬和橡膠搭配,這不但能保證長途行軍的使用,還能增加載重。
但那雨衣做的有點厚重,還遠遠沒有達到后世的水平,但相比起以前的蓑衣可是既輕便又好帶,使用時間也長。
而包裹著皮的電纜電線,已經被造出來了,只是現在效率還比較低,朝廷正在改進造電纜的機器。
趙與芮回到皇宮后,立刻召集了幾個重要大臣,在都進奏院中,成立新的電報司,為后面鋪設電纜準備。
趙與芮在寶慶年間,即十幾年就重建了大宋的都進奏院。
當時第一任都院,由兵部尚書魏了翁兼任,副都院暫設秦卓一名,后來秦卓接任都院,并進入內閣。
當時南宋有驛站一千四百多個,陸驛一千一,水驛三百多。
皇帝要求,陸驛每驛配有十人十馬,設伍長一人,水驛每個配二十人,三船都是快船小船,只運信,不運人和貨物,全國共需兩萬人左右。
每人基本月錢五百文,包吃住,跑送加件軍情按里計費,每跑多少里給多少文。
當時和秦卓議定,整個快驛司人員加各級官員,一年工資大概要花費十五萬貫。”
“維護馬匹、船只和吃用,全國全年預計花費在十五萬貫。”
“加急獎勵和其他包括驛站維護等,大概也在十五萬貫。”
全年開支約四十五萬貫。
后來隨著大宋地盤不停的擴大,驛站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