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料趙祺卻道:“不打不是更好?”
賈似道一愣,片刻后沉聲道:“你不打別人,不代表別人不會打你。”
“我朝盛榮,誰敢打我們”趙祺道:“沒有戰爭不是更好?”
賈似道搖頭:“我朝養兵一百多萬,如果長期不打仗,士兵們會來越越弱。”
“等過幾年幾十年,就是別人來打我們。”
“而且不打仗養這么多年,徒耗銀糧,打仗卻能賺錢糧。”
趙祺冷笑,你們那不是賺,是搶。
宋軍所到之處,搶錢搶糧搶田地,當然有的賺。
賈似道這時也沉默了。
他現在明白為啥趙繹和這個哥哥沒什么話說,話不投機啊。
“趙祺”他臉色嚴肅起來,一本正經的教訓起外甥。
“伱如果出身普通百姓家,你這種品德和想法,舅舅覺得非常好,有圣人之資。”
“但你是出身帝王之家,這不是帝王之道,你老是站在他國的立場,有沒有想過本朝的官員,百姓和軍隊,商人?”
“朝廷打不仗,武官們怎么晉升”
“朝廷不打仗,商人們怎么賺錢”
“朝廷不打仗,百姓們怎么會有好日子?”
趙祺瞪起眼睛:“朝廷打仗,百姓還有好日子?”
“現在打到我朝國內了嗎?百姓們稅加重了嗎?”
“因為對外的掠奪,朝廷財政收入年年增長,百姓的稅賦也越來越輕,百姓的生活也越來越好,一旦沒有掠奪,大宋的財政狀況,必然急劇而下。”
舅甥倆一路走一路聊,賈似道并沒有說服趙祺,但還是起了點作用,趙祺得明白,他是帝皇血脈,不能和站在百姓的視角。
要有大局觀,要看到整個大宋各個階層。
仁義和道德,有時候并不一定能治理好國家,至少無法治理現在的大宋。
三月初,趙祺回到婆羅港,他的船靠岸時,港邊已經是鋪天蓋地,全是大宋的船只。
可以說這十五年是大宋船只業最發達的十五年,朝廷擴廣海貿和殖民,每年宣傳金洲和寶洲的富有,外面到處都是黃金,不但官方了,民間船只也是四海穿梭。
元貞十三年,福建已經有商人到了奧大利亞。
十五年,有宋人已經自己移民到南寶洲南美洲。
蒲壽庚在南寶洲呆了好多年,宋軍第二批輪換的軍隊也去了南寶洲,可以說宋人的船只,現在幾乎走遍全世界,無論是北美,非洲都有宋人足跡。
因為航海的發展,宋軍造船業也蒸蒸日上,目前大宋官辦的大型船廠已經有二十五個,還不夠用。
民間各種大小船廠已經有三百多。
整個大宋一年造船量在一萬艘左右三百料以上中大型船只,遠超巔峰南北宋。
趙與芮在最早只準官方造船廠造千料以上大船,民間到官船廠來買,當時還血賺了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