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子被廢后,為確保對方不會再次崛起,便對著皇上建議“愿意代皇阿瑪行萬難之事”此乃其一
推舉八弟胤禩,擔心皇上不相信胤禩的能力,便以江湖術士之言表明胤禩有大貴之相。明顯覬覦皇位的言論使得自己失去了皇上的信任。為其二
最后,胤祉告發胤禔用魘術詛咒太子,被確認事情屬實后徹底得罪了皇上。
說罷,胤禔坦然自若的站在原地。沒有去管他們的目光,也沒有去管他們的表情和心情。
實在,那都是屬于意料之中的事情。
或許,在他們的想法中,此次答題者不是太子,便是別的皇子阿哥,再不濟就是哪位大臣。
他的存在,并沒有考慮進去。說不得,他們認為他是最不可能出聲的。
無關乎他能不能回答出這個問題,而是它的提問對他來說有些尖銳。
圈禁、廢太子、鎮魘太子、提議殺太子都不是微小的事情,哪怕現在還沒有發生,只是來自于不可捉摸的未來,依然會產生一系列無法預料的反應。
而這樣的反應不管好壞,都會被他汗阿瑪看在眼里,作為某些事情的衡量標準。
等到最后,標準遇到激烈、不可調節的矛盾時,就會成為燃燒一切的導火索,直至崩塌,變成新的燃料。
就如同水幕里展現的內容,太子跟他都算作燃料中的一員。但與太子不同的是,他似乎一直都是所謂的燃料。
胤禔清楚這樣的想法很不美妙,可畫面里的影像都在向他陳述著這個事實,讓他忽視不得。
那些朝臣似乎也是看出這點,便認為他不敢開口。
但是,他沒有忘記,他是水幕里的「愛新覺羅胤禔」,卻又不是水幕里的「愛新覺羅胤禔」。
他沒有經歷過水幕里的一切,誰又能說他就得承擔水幕里的罪證呢
在場的朝臣自然是感受到胤禔的態度,也感受到他的情緒,但他們無法做到與之相同的反應,反而覺得對方行為太狠了。
太狠了。
他是怎么下得去手的
雖然他們清楚若想不被人借此利用,親自開口永遠是上上選,也屬于正常的操作。
畢竟,被別人說出來,與自己說出來給人的感覺很不同。
別人說出來,多少帶著點嘲諷意味。哪怕它只是水幕問題的答案,但跟直郡王被聲討沒有多少區別。
可若是自己開口,嘲諷是沒有。卻變得像在自我反省,跟著皇上認罪。
結果,直郡王沒有放在心上。無論何種原因,都讓他們對胤禔再次認識。
胤礽也是,他深知胤禔不是表面展現出來的樣子,要不然怎么能夠這么多年跟他旗鼓相當
即使這些年來,在某些時刻都是他處于領先位置,可依然避免不了對方只要想達
到目便可以下狠手的性質。
如同方才水幕里看到的畫面,很符合他對胤禔的認識。
同時,胤礽慶幸他沒有遇到類似的問題,畢竟“太子被廢的緣由”,真不是什么值得高興的題目。
不管是讓他回答,還是讓老大回答,只會讓他感覺到嘲諷。
尤其,這里無法阻止的是,隨著題目出來,老大就搶先回答。
以他對他隨時準備落井下石、嘲諷的行為的了解,可能性只會很大。
只要想到那個場景,胤礽就感覺眼前一片昏暗。
特別證據也不需要他去尋找搜集,水幕里展現的內容就可以證明。
胤礽深呼吸了口氣,平復心情。看著水幕里出現的彈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