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詡對于這句話的理解,幾乎無人能出其左右,所以才會盡量隱藏自己的鋒芒。
賈詡無論是在李傕、郭汜麾下任職,還是效力于張繡,亦或是最終投效曹操,其實都非常恪盡職守,每次都能在關鍵時刻,將最佳的計策講述出來。
不過相比起其余謀士,賈詡雖然也會恪盡職守獻計,卻不會固執己見,覺得自己是對的就極力勸說君主采納計策。
他每每道出計策,君主若能采納,事成之后賈詡自然有功;就算君主未能采納,不聽勸諫失敗以后,也會對賈詡更加器重。
歷史上。
張繡不聽勸諫追擊曹操如此。
曹操擊潰袁紹以后不聽勸諫,執意發動赤壁之戰亦如此。
賈詡其實并非天性就這么茍,或許只是熟讀兵書,知曉如何保全自身罷了。
他自己,未嘗沒有凌云之志。
如果說賈詡當初勸諫李傕、郭汜攻取長安是為了自保,幫助張繡抵擋曹操是為了有進身之階,那么他在投靠曹操以后,未必沒有施展胸中所學的想法。
可惜賈詡投奔曹操的時候,曹操已然成了氣候,手下并不缺謀士。
賈詡跟隨曹操時間久了,深知其為人。
他曉得自己并非曹操舊臣,終究難以得到真正的信任,而且賈詡所謀之策又頗為深遠,以曹操的性格很容易招致猜忌。
正是為此,賈詡才收斂自己的鋒芒。
他闔門自守,退無私交,男女嫁娶,不結高門,這才能夠在曹操麾下得以善終。
如果賈詡毫不掩飾自己的鋒芒,或許在曹操臨終之前,也會為之陪葬吧。
賈詡好不容易熬死了曹操,曹丕為了報恩對其委以重任。
可惜那時賈詡已然年邁,昔日雄心壯志或許已經被這么多年的茍道所磨滅,病逝于曹丕繼位的第四年。
如今的賈詡,雖仍舊穩如老狗,卻遠遠沒有達到歷史上那種程度,在不經意的言語之中,反而會露出些許鋒芒。
相比起周琦的驚訝,賈詡心中更是震驚無比。
他自詡飽覽群書,博學多才,辭官回家隱居的這些年,更是勤學不輟,以為天下能與自己比肩者,絕對鳳毛麟角。
未曾想,周琦的博學以及見識,卻是遠超賈詡想象。
甚至周琦在某些事情的見地上,能夠完全顛覆賈詡的三觀,幾乎可以讓他感知到另外一個波瀾壯闊世界。
賈詡某些時侯甚至有種錯覺,眼前這位年僅十七歲的男子,或許并不屬于這個時代。
他想不明白,如此年輕的周琦,為何能夠這么寬廣的眼界與見識。
這場宴席,雖然兩人都沒有推心置腹的交談,卻也都能夠感受到對方的不凡,算得上是賓主皆歡了。
眼看天色漸晚,賈詡已經有了些許離去之意。
周琦卻是放下了手中酒杯,忽然問道“某自沛國至雒陽,自雒陽至敦煌,所見民生多艱,百姓困苦,流民、盜匪橫行。”
“若朝廷不做改變,局勢持續惡化,少則載,多則十年,天下必亂。”
“先生可否教我,如何在亂世之中保全己身,保全萬千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