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蓋勛得圣眷,子異拜車騎
右扶風,美陽。
卻說張溫兵分六路,除了董卓以外,其余五路皆大敗而歸。
蕩寇將軍周慎惱怒的說道“叛軍對于我等行蹤了如指掌,這才有此大敗,那董卓卻能安然無恙返回,必然與賊人有所勾結。”
其余諸將,也都憤怒不已。
這場大敗,完全是因為消息泄露的緣故,董卓領兵追擊實力最強的北宮伯玉,在被斷了糧道的情況下,都能未損一兵一卒安然返回。
如此戰績,豈不令人起疑
雖然明眼人都能看出,官兵被董卓出賣了,卻沒有確切證據。
如今不僅無法對董卓論罪,還要封候拜將以安其心,免得董卓狗急跳墻直接反叛。
執金吾袁滂嘆道“吾嘗聞參軍事孫文臺,曾向車騎將軍怒呈董卓三樣罪狀,請求斬董卓以明軍紀,車騎將軍卻未從其言。”
“若早殺董卓,何至于養虎為患啊。”
蕩寇將軍周慎也是嘆道“吾亦后悔未曾聽文臺之言,否則不至有此大敗。”
諸將聞言,皆暗自嘆息。
最后,吾袁忽然說道“孫文臺知兵善戰,豈能屈居于參軍事之職位,我等當表奏其功。”
眾人皆以為然。
隨后,朝廷感念孫堅之功,遂將其調回雒陽,拜其為議郎。
議郎雖秩六百石,卻可參與朝政,又屬于京官,許多朝中公卿都是從擔任議郎開始。
很顯然,孫堅有了諸位將領的舉薦,已經正式開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如今官兵大敗,董卓將兵三萬余屯兵右扶風,不聽朝廷調令。
張溫無力繼續圍剿叛軍,只得屯兵長安、美陽,準備與叛軍打持久戰。
朝廷為穩定三輔局勢,遣使者持節前往長安,罷張溫車騎將軍職位,拜其為太尉。
中平三年。
朝廷以涼州刺史楊雍討賊不利,罷其官職,遷耿鄙為新任涼州刺史。
耿鄙見前面三任涼州刺史,皆因討賊不利被罷官,不愿步入后塵。
耿鄙上任以后,就開始積極征調六郡士兵備戰。
然其不顧涼州現狀,四處橫征暴斂,強行征發兵役、徭役,且任人唯親,寵幸治中從事程球,而程球自私貪婪,趁機大肆斂財,以致涼州怨聲四起。
蓋勛屢勸無果,知耿鄙必敗,準備辭官。
郡守府。
周琦看著滿臉頹然之色的蓋勛,問道“先生不再考慮一下嗎”
蓋勛嘆道“耿鄙橫征暴斂,涼州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就連你我好不容易穩住的漢陽郡局勢,也開始逐漸失控。”
“彼不聽勸諫,我繼續留在漢陽郡又有何用”
周琦聞言,久久不語。
北宮伯玉叛亂,邊章、韓遂響應,本就弄得涼州人心不穩,現在又被耿鄙這么一弄,真的是千瘡百孔,風雨飄搖。
哪怕周琦自詡頗有才能,也根本無力回天。
如今之蓋勛,更是對于朝廷失望透頂,這才會在涼州最危急的關頭,選擇辭官。
周琦知蓋勛去意已決,當即扯下了自己的印授,坦然道“我來涼州,首為國家大義,次為報先生恩義。”
“然朝廷腐朽,用人不明,接連四任涼州刺史,無一人可用之才,反而將涼州逐漸推向絕境。”
“朝廷已令我大失所望,先生又辭官歸鄉,我還留在此地作甚”
“這個漢陽郡都尉,不做也罷,我與先生一同辭官。”
蓋勛聽著周琦對于朝廷的抱怨,本來想要說些什么,可是想著自北宮伯玉叛亂以來,朝廷各種各樣的騷操作,終究還是深深嘆了口氣,沒有再說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