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以時日,元悌必為一代大儒”
三人喝酒論詩。
周琦為了迎合兩人,將自己這些年所學經要悉數道來,又抄了一些未來的詩詞以及見地,也是令邊讓、陳溫二人頗感詫異。
直到此時,他們似乎才明白,為何出身不好的周琦,居然會得到那么多名士的器重。
邊讓忍不住嘆道“子異博學多才,才思敏捷,只可惜未能深究經學,否則只要靜下來心來治學,未來成就必然不可限量。”
周琦卻是嘆道“吾年幼喪父,十七歲喪大父,家中經學都未學完。”
“此前忙碌掙扎,又無名士指導,很多經學只能憑借自己摸索,讓兩位先生見笑了。”
邊讓聞言,不由心中微動。
他擅長寫文章,曾以一篇章華賦名動雒陽,更是流傳千古,令孔融、王朗、蔡邕等當世大儒都為之折服。
邊讓也因此位列當世頂級大儒之列。
不過到了如今,邊讓仍舊沒有弟子,此時看到周琦以后,卻也未免有些心動。
所謂大儒,也并非不食人間煙火之人,很多人對于名利也頗為看重。
周琦不僅博學多才,聰慧異常,而且年少成名,手握重兵,位高權重。
如果能收周琦為弟子,就算對方不鉆研經學,邊讓亦可師憑徒貴,名留青史也未嘗不可。
最為重要的是,周琦雖說位高權重,終究出身不太好,底蘊不夠深,如果能夠拜一名大儒為師,也會極大彌補自身短板。
如此一來,士林之中肯定就會對周琦有著天然的好感。
陳溫看著邊讓、周琦神情,不由心中微動,而后故意說道“我曾與文禮談經論道,知文禮學識淵博,只恨后繼無人,沒有弟子能夠繼承其所學。”
“子異雖政務繁忙,亦有治學之心,何不拜文禮為師”
“如此,文禮可得一佳徒,子異在治學之路上面,也有了大儒指點,豈不美哉”
周琦聞言,不由大喜過望,急忙起身拜道“吾正有此意,只怕入不得先生之眼。”
邊讓捋了捋胡須,道“吾觀子異聰慧異常,若能用心治學,吾必然傾力傳授平生所學。”
周琦會意,當即拜倒于地,道“學生周琦,拜見老師”
此后周琦放下政務,挑選了一個良辰吉日,開始廣發請帖,邀請了整個揚州的士人名流,前來參加周琦的拜師宴。
邊讓知曉周琦的心意,倒也樂意如此,并未出言拒絕。
邊讓不貪戀權勢,唯獨好名。
有了周琦這場大張旗鼓的拜師宴,對于兩人都有好處。
拜師宴正在籌備之際,周琦卻是召來了戲志才,道“欲定揚州,必定各大家族。”
“吾欲借這場拜師宴,將揚州各大家族士族名流全都邀請過來,也好趁機征辟人才,拉攏各大家族,志才以為如何”
周琦抵達壽春以后,并未第一時間大封群臣,就是想要留著官職,好用來征辟揚州的士人。
他也想通過這場拜師宴,看看哪些人能用,哪些人不能用。
那些收到請帖前來赴宴的大家族,也許心中會有其他想法,至少不敢明面上不給周琦面子。
這些人,就可以拉攏。
至于是否要重用,還應該考察一二。
那些收到請帖卻沒有前來赴宴的大家族,就是不給周琦面子。
他雖然現在不能對這些家族動手,卻也會將他們都記在小本本上,早晚有一日會將之鏟除。
不過在周琦看來。
各大家族除非腦子被驢踢了,否則接到請帖以后,絕對不會視而不見。
戲志才略微沉吟,繼而說道“僅僅依靠官職,很難真正讓各大家族歸心,明公還需另做打算。”
周琦道“還請志才教我。”
戲志才道“揚州最為顯赫的廬江周氏,由于與沛國周氏的淵源,等到明公族叔抵達壽春以后,有其出面,令廬江周氏為明公所用,并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