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者乃徐州廣陵人氏,姓張名纮,表字子綱。”
周琦聞言,不由滿臉驚喜。
這兩個人,那可真是鼎鼎大名,不僅是孫策、孫權的謀主,最夸張的是兩人那卓越的政治能力。
三國時期。
如果說魏國的政治第一人乃是荀彧,蜀國的政治第一人乃是諸葛亮,那么吳國的政治第一人毫無疑問屬于張昭。
按照人們的普遍的認知,張昭政治才能的排行,在三國時期絕對屬于前三之列。
孫策在位之時,正是因為處理不好與江東豪強大族之間的關系,最終才落得一個遇刺身死的下場。
別看孫策打下了江東這個家業,根基卻并不牢固。
正是孫策臨終之前,任命張昭為托孤重臣,讓孫權內事不決問張昭,在經過了張昭的苦心治理,才逐漸平衡了孫氏與江東豪強大族之間的關系,最終讓東吳逐漸變得繁榮穩定。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若無張昭,孫權未必能夠守住江東基業。
只不過,張昭也并非完人。
首先,曹操南征之時,張昭就是投降派代表人物,這種行為一度讓孫權感到非常失望。
而且由于張昭本就出身士族,所以在對待江東世家大族方面,也是采取了拉攏、聯合的策略,雖然能夠為東吳迅速穩住局勢,卻也讓孫氏處處受人掣肘,被禁錮在了江東。
或許也正是因為以上兩個原因,孫權在登基為帝以后,并沒有冊封張昭這位兩朝重臣為丞相吧。
不過倒也并不能完全怪張昭。
只因孫權繼位之時年紀實在太小,而且東吳當世內憂外患,境內盜賊四起,豪強大族又虎視眈眈。
就連繼承江東基業的孫權,都憂心忡忡,擔心自己保不住江東基業,為此還忐忑不安的專門去詢問大將董襲。
張昭的策略雖然顯得軟弱,卻能迅速穩定江東局勢,讓年幼的孫權不至于失去父兄打下來的基業。
等到孫權能夠掌握權力的時候,東吳已經與江東世家大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根本分不開了。
至于張纮,政治才能在整個三國時期,應該也能排到前五之列。
相比起只精通政務的張昭,張纮也頗有謀略與眼光。
就好比孫策交戰之時,仰仗自身勇武,總喜歡親臨前陣,帶頭沖鋒,張纮就曾苦苦勸誡“夫主將乃籌謨之所自出,三軍之所系命也,不宜輕脫。自敵小寇,愿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無令國內上下危懼。”
不得不說,張纮的確頗有遠見,早早看出了孫策的弱點。
奈何孫策并不聽勸,對于自身安危不怎么放在心上,最終死于小人之手。
孫策剛剛脫離袁術之時,手中兵微將寡,數次前去拜會張纮,虛心求教,詢問自己能否東占吳會,西報父仇。
張纮本來并不愿答復,可是看到孫策甚微誠心,而且忠壯內發,辭令慷慨,感其志言,乃答曰“昔周道陵遲,齊、晉并興;王室已寧,諸侯貢職。今君紹先侯之軌,有驍武之名,若投丹陽,收兵吳會,則荊、揚可一,仇敵可報。據長江,奮威德,誅除群穢,匡輔漢室,功業侔于桓、文,豈徒外藩而已哉方今世亂多難,若功成事立,當與同好俱南濟也。”
孫策納其言,果真打下了江東基業。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如果說諸葛亮的隆中對,奠定了蜀漢的三分天下的基礎,那么張纮的這番言論,就是奠定了孫氏占據江東的基礎。
等到孫權繼承江東基業,張纮也是屢次勸諫。
其實早在建安十三年,孫權在征討合肥之時,就打算效仿其兄長親率輕騎前往突擊敵人,卻被張纮勸住。
次年孫權還想征合肥,又被張纮勸阻。
直到張纮去世以后,再也沒有人能夠勸得住孫權,然后就有了張遼威震逍遙津,孫權外號孫十萬這個事情的發生。
周琦深知二人之才,當即備下重禮,準備親自前去拜會。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