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那個時候的襄陽相對比較繁榮安定,也吸引到了許多士人前去定居。
不過現在,襄陽已經成為荊州前線,隨時都有可能再次爆發戰爭,自然就不是游學的最佳地點了。
也因為這個原因,徐庶轉到了學風甚濃的廬江郡。
他雖棄武從文,不過刻在骨子里面的俠義之心,卻仍舊沒有被磨滅,這才會選擇以身入局,哪怕自身聲名狼藉,也要幫助素不相識的婦人籌集醫藥費。
周瑜把徐庶接到府中,讓婢女為其焚香沐浴更衣,洗的干干凈凈以后,又大擺宴席招待為之接風洗塵。
宴席之中,周瑜雙手奉上了一柄劍,正是徐庶委托差役賣掉的隨身佩劍,現在已經被周瑜贖回。
周瑜并非不能為徐庶置辦一柄更好的佩劍,卻沒有這種必要。
文士雖說佩劍,卻很少上陣殺敵,大多都只是像玉佩一樣的裝飾品。
而且劍佩戴久了,也會產生感情。
徐庶謝過周瑜,幾人在府中談論天下局勢,開懷暢飲。
兩人越談越覺得相見恨晚,一場宴席過后,兩人之間的關系明顯親近了許多。
宴席將近終了之日,周瑜忽然放下了酒杯,對著徐庶說道“今漢室衰微,天下紛亂,諸侯并起,以致百姓遭劫,流民遍地,苦不堪言。”
“車騎將軍有匡扶社稷之志,亦有安黎民之心,乃雄才大略之君主。”
“元直既有經天緯地之才,何不求得一官半職如此上可報效朝廷以安萬民,下可光耀門楣封妻蔭子,亦不辜負元直這一身才華。”
徐庶沉吟許久,才開口說道“吾雖有此志,卻未得明主。且吾出生貧寒,名聲不顯,縱然投靠車騎將軍,也未必能得重用。”
周瑜聞言,卻是大喜過望,急忙說道“元直盡管放心,車騎將軍求賢若渴,唯才是舉,若由我親自舉薦,必會重用于你。”
徐庶卻是沉吟半晌,繼而抬頭望向周瑜,問道“公瑾此前不是一直陪伴車騎將軍左右嗎,今日為何返回舒縣”
周瑜倒也沒有隱瞞,如實說道“廬江之民,人性躁勁,風氣果決,視死如歸,輕俠之風甚濃。若不加以約束,必為廬江之患。”
“我向上呈情,因此被封為護軍都尉,主公命我于此征招三千廬江上甲,如此既能消彌禍患,亦可得一強軍。”
“我此次返回舒縣,正為此事。”
徐庶神情微動,而后起身拜道“若都尉不棄,某愿為一馬前卒。”
徐庶本就有任俠之氣,而且所精通的也是軍略,若能與意氣相投的游俠兒們組建成一軍,倒也能夠完成年輕時候的夙愿。
周瑜聞言,卻是大喜過望,拉著徐庶的手說道“若得元直相助,何愁大事不成”
沒過多久,徐庶以身入局,不惜自毀名望,也要設謀幫助婦人籌集醫藥費的事跡,很快就以舒縣為中心,迅速朝著四周輻射而去。
那些本來還對徐庶漫罵指責之人,在得知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以后,全都羞愧不已。
廬江郡本就任俠之氣甚濃,徐庶俠肝義膽之舉,也頗合輕俠之風。
一時間,徐庶名聲大噪,不少廬江郡的游俠兒們,全都慕名前來拜訪。
有了周瑜的地位與影響力,以及徐庶的名望與號召力,僅僅耗費了數月時間,三千廬江上甲就已經組建完畢。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卻說曹操之父,前太尉曹嵩,因為黃巾起義而引咎免官以后,隨后顛沛流離,帶著少子曹德,前往徐州瑯琊郡躲避戰禍。
未曾想,徐州牧陶謙兩次攻打兗州,以至與曹操結怨。
曹操為了報復,此前攻入徐州,屠殺百姓無數。
本來以曹嵩的名望,哪怕三公之職只是買來的,卻也并不擔心被陶謙報復。
只不過,曹操屠城之舉,的確激怒了陶謙以及徐州百姓。
曹操憂心自己父親在徐州的安危,也擔心父親被陶謙所挾持,因此寫來書信,希望曹嵩能夠前來兗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