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弄險哪怕成功無數次,只要失敗一次,都有可能萬劫不復。
兩軍交戰,還是應該使用堂堂正正之師,實在是陷入僵局被逼無奈以后,才會想著弄險。
劉備聞言,亦覺有理,正想答應下來,卻見張飛不滿的說道“既然已經推斷袁紹果真昏迷,如今袁軍群龍無首,大將軍何故還要如此畏手畏腳”
周琦搖頭道“三將軍此言差矣,孤只是推測袁本初有可能昏迷,卻也有可能是其所設下的誘敵之策,真相如何,實在難以琢磨,因此才不建議兵行險著。”
張飛卻是說道“若袁紹果真昏迷,如此畏手畏腳,豈不錯過了破敵良機”
“若是擔心此乃袁紹誘敵之策,不妨讓某帶領三千兵馬出城劫營,兄長與大將軍領兵屯于后方,靜觀其變。”
“若果真是袁紹之策,兄長與大將軍無需救援,縱然某麾下三千兵馬折損殆盡,又有何妨”
“若劫營能夠成功的話,兄長與大將軍再引大軍馳援,必能一戰大破袁軍”
周琦聞言,不由眉頭微皺。
從張飛對三千士卒性命毫不在意的態度,周琦就不由在心中暗嘆,史書果然沒有寫錯,張飛敬愛士人卻不體恤士卒。
這也是漢末時期豪強們的普遍心態。
關羽聞言,卻是眉頭微皺,喝道“三千兵馬,豈是兒戲若果真全都折損,又會多上多少孤兒寡母”
關羽斥責張飛,倒也并非因為不贊成張飛劫營的做法。
而是因為,關羽性格與張飛截然不同。
張飛敬愛士人卻不體恤士卒,關羽卻反其道而行,傲上而不欺下。
關羽因為這種性格,在歷史上吃了大虧,而且也因此讓許多人詬病,認為關羽太過狂傲。
甚至于,相比起關羽的傲,很多人更喜歡張飛的真性情。
只不過,這些都只是基于上帝視覺觀看問題。
事實卻是,普通人若是來到漢末,最好投奔關羽而不是張飛。
關羽能夠做到體恤士卒,可以真正把他們當做自己的手足兄弟,張飛卻視其為建功立業的工具,甚至不把別人當人看。
關羽傲上,是因為他性格高傲,擁有自己的氣節,不屑于攀附那些沒有真本事,或者是諂媚的士人。
對于真正有本事且品德高尚的士人,關羽自然也是從心底感到敬重。
關羽自己喜歡讀春秋,并非附庸風雅,而是家族傳承。
其祖父就常以易經、春秋訓關羽之父關毅,關毅作為至孝之人,亦是以春秋訓關羽。
關羽從小耳濡目染,通曉其中的微言大義,就將這份義刻進了骨子里。
張飛卻是不同。
他出身地方豪強,家里非常有錢,田地仆役也不在少數,卻終究難以躋身士族之列。
漢末無數豪強都希望,能夠讓家族更進一步,張飛自然也不例外。
正是為此,張飛哪怕有萬夫莫當之勇,仍舊有些附庸風雅,喜歡書法與做畫,對于士人非常敬重。
從骨子里,張飛也想成為士人。
人們喜歡張飛,是因為不知不覺間,每個人心中都圈養著一頭野獸。
很多時候,大家都只能死死壓制野獸。
但是看到張飛這種能夠釋放野獸的豪杰,也未免會心生喜愛,甚至會刻意忽略他的暴戾與所犯下的過錯。
張飛如此,李逵亦是如此。
反之,關羽類似于清高且品德高尚之人。
普通人做不到這種程度,自然缺乏一種代入感,甚至會覺得關羽太裝,太孤傲。
因此,關羽的失敗也就會被不斷放大,功績反而會被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