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線回到本界的洗浴間,看著這個軟軟糯糯,空靈又甜凈,乖巧又俏皮的女孩。
韋智杰實在無法把那個濃妝艷抹,穿著吊帶漁網紋,舒兇外露的小混女與她聯系到一起。
從平行世界后世記憶來看。
韋智杰分析過這種現象。
女孩的一生,隨便一個階段,沒有能滿足必要的條件,她就有可能長歪。
03歲,是媽媽的陪伴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訴求是食物,和對外界對娃娃的反饋。
這個階段,是娃娃今后形成智商思維,或者情商思維的階段。
最直接的表現是,如果娃娃餓了,她一哭,就能獲得食物,那么她就會通過情感來獲得她需要的東西。
不論是哭,還是笑,都是情感的一種。
而如果她哭沒用,她就會知道,自己通過情感,沒有辦法獲得她需要得東西。
那么她就會轉化成靠自己,這就需要智商思維。
36歲,是需要爸爸陪伴的階段,因為身體已經健全,這個階段需要不斷的往外拓展,不論是視野,還是性格的塑造。
如果有爸爸在,就能獲得足夠的安全感,爸爸雖然不比媽媽細膩,但是爸爸允許犯錯誤,出了錯也能在背后支撐。
是女孩建立性格和安全感最重要的時間。
69歲,是行為習慣的階段,這個階段需要父母,老師一起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習慣。
1014歲,進入青春期后,需要母親悉心的教導,需要給孩子一個正確的男女觀念,幫助孩子度過身體發育,男女區別,情感困惑等問題。
趙欣欣出生在重男輕女嚴重的家庭,可以說,她的童年里沒有爸爸。
其實從她的行為不難看出,她的本質是一個純良、開朗,樂觀的女孩。
但是起步就缺少環境對她的反饋。
母親終年工作為重,對她除了吃飽喝足,少有交流。
父親更是缺失,爺爺奶奶對待她,就像看著一個賠錢貨。
如果沒有趙靜雯從小的陪伴。
很難想象這個女孩最終會變成什么樣的人。
她的謹小慎微,沉默寡言,小心翼翼,都是在這幾個階段中,缺少安全感,缺少寬厚的支持,缺少母愛,父愛。
可以說,她缺少的不是一星半點的東西。
這也是桂省女孩很普遍的現象。
曾經有人說,如果把一個女孩養大,讓她成年后,就想迫不及待的離開這個家。
不論是嫁人,還是外出務工。
哪怕是受到非人的折磨,也不會想回家。
那么這個家庭對女孩的教育就是成功的。
這是一個多么可悲的現象。
而韋智杰在趙欣欣6歲需要父愛的末期出現。
給她買好吃的,漂亮裙子,帶她去游玩。
給她坐肩膀,當牛做馬。
就像一個枯坐在沙漠中的旅者,渴望哪怕一點滋潤。
而韋智杰給她帶來的是整片綠洲。
隨后的一年中。
趙欣欣才逐漸恢復了她原本的性格。
對于她來說,韋智杰就是她的整個世界。
在這種氛圍下,平行世界中,韋智杰一直奉行一個父親該做的事情,給女孩關愛和呵護。
但是,在韋智杰也成立家庭,也生了三個娃后。
趙欣欣不再是唯一。
所以,她變質了。
在她進入青春期后,了解到了男女之間的情感。
她不自覺間,想從韋智杰身上獲得另外一種愛。
這是一個女孩的無奈。
或許也是唯一的辦法。
但是,他拒絕了。
于是,她的世界崩塌了。
再輕易付出自己后,她連最后的資本都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