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沈菡如此坦誠,玄燁其實是有些逃避這一點的,也絕不會對任何人暴露出他如今的內心的忐忑和不安。
三藩之戰,對國家,對玄燁,都不只是打了一場仗這么簡單。
對國家來說,八年的戰爭,勞師動眾。
不僅國家元氣大傷,滿目瘡痍;兵民困苦已極,死傷無數。
而且它還暴露出了許多國家內部亟待解決的問題。
邊疆藩鎮,久握兵權,存在割據之隱患。
滿漢分裂,人心向背,關系滿洲之存亡。
這場席卷天下的戰爭,將大清內部最大的矛盾滿漢之爭,徹底掀翻到了臺面上,撕掉了滿人的遮羞布。
不可否認的是,三藩起事之后,其響應者數量之多,規模擴張速度之快,都是玄燁始料未及的。
這八年來,國家內部所顯示出的滿漢嚴重對立,漢族士庶持久的反清意識,廣大百姓潛藏的巨大能量,無一不震蕩著玄燁的內心,給他留下了巨大且濃重的陰影。
而這一切的緣起,都來自于他輕率撤藩的決定,以及對八旗戰力盲目、狂妄的預估。
這場戰爭使八旗武力的虛弱暴露無遺。
玄燁到現在都能清晰地記起十七年永興、海澄兩場戰役,他收到前線軍報時的焦慮和恐慌。
永興之役,八旗并三千綠營,兵力十分充足,然于賊來攻城時,竟不拒截,坐令三面受圍未嘗一戰。
玄燁屢次增援,各路滿洲將領竟無人敢犯吳軍之鋒,他的心情如何可想而知。
海澄之圍,官兵甚眾,最終竟令數千滿兵成為戰俘,實是朝廷的奇恥大辱
最后逼迫的玄燁不得不開始重用綠營漢軍平叛,方使得局勢漸漸扭轉
八旗近年的疲態玄燁不是不知道,他對外也一直在用各種尚武之行予以遮掩,夸耀武力,對內也一直在整肅八旗。
但顯然他的預估和認知與實際情況仍然差距甚大,他怎么也沒想到,入關不過三十年,他所依仗的八旗兵力,竟已衰頹至此
若不是吳三桂突然病死,大清的這場生死存亡之戰,實在是前途難料。
所以這場戰爭,不論是對國家、對朝局、對臣子、對百姓,還是對玄燁這位統治者的自信心,都是一次沉重的打擊。
然而它所暴露出的種種問題,并沒有隨著戰爭的結束而結束。
相反,正是因為戰爭結束了,玄燁反而要更加慎重地處理這些問題,使動蕩中的國家和朝局盡快穩定下來。
可以想見,接下來的日子他會非常忙碌。
朝廷和他都需要對這場戰爭進行反省,要重新審視國策。
要化解滿漢的矛盾,收攏漢人士庶的忠心。
要解決國庫的空虛,想辦法盡快恢復經濟,安定民心。
要清理重算之前的叛臣逆賊,重整八旗,震懾漢軍,還要獎賞前線死戰的兵丁將士
玄燁嘆氣“朕心里還一直記掛著南邊沒收回來的t灣,接下來說不定就要馬上開始忙這個事兒了。”
如果這時沈菡被封為貴妃,她和兩個孩子所處的境地會比現在困難一百倍,形勢也會更加復雜,甚至沒有人能夠預判到他們到底可能遭遇些什么。
而這種繁忙的程度下,讓玄燁從哪里再擠出一點兒心神來盯著后宮,時時刻刻防備著向沈菡射過來的暗箭
他現在對自己的判斷和能力也不像以前那么自信了。
玄燁誠實道“朕害怕護不住你,所以只能暫時這樣委屈你。”
雖然沈菡理解為什么讓惠妃排在前頭,但玄燁還是解釋了一句“朕如果忙起來,連你都不一定有空看護,更沒有信心一定能護住孩子。”
沈菡越顯眼,兩個孩子就越危險。
所以與其去糾結什么排位,不如讓惠妃頂在前頭,大阿哥身為長子,如此名正言順,她身上異樣的目光就會少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