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管芯材料為鑄鐵,口箍及尾球鑲銅,炮身以木料包裹,表面涂漆,火門有蓋,開在后銅箍上。
整架炮被放在木質的平板車上,在炮身尾球后面立有螺旋鐵柄,用以調整和固定炮的俯仰角度。
玄燁雖然覺得她可能只是想看個新鮮,不過還是耐心地給她講解“這個炮是之前打三藩那會兒,朕讓南懷仁研究造出來的,移動快,打山地方便。不過它這個外壁是木頭的,抗壓力不行。”
沈菡點頭,表示明白。
玄燁也不知道她是不是真的能聽懂,不過這個木炮打三藩的時候確實立了功,也算是他挺自得的一件事。
跟別人不好顯擺,跟她說就不用顧忌了。
玄燁“南懷仁是朕的一個師傅,此人很有本事,教過朕天文、算學和幾何,咱們有好幾種火炮都是他主持設計的。前陣子他又交上來幾張圖紙,朕覺得還不錯。內里有一種彈道彎曲的火炮,可以曲射殺敵。若真能成行,對我軍火力提升極大”
bbb
沈菡“”
沈菡越聽越驚訝,倒不是驚訝他跟她說這些早在幾年前他們交心后,沈菡就發現玄燁有把她當聽眾的趨勢。
畢竟玄燁也是人,也有傾訴的欲望。
但他當著外臣是皇帝,當著孩子是阿瑪,當著皇瑪嬤是孝順的孫兒,能跟誰興高采烈地吐個槽,說說心里話,吹吹牛b呢
也就是沈菡了。
她既沒有權欲,又能不帶利益色彩地看待他,只把他當成一個人。
所以漸漸地玄燁有什么事兒都愛和她叨叨兩句。
有的沈菡聽不懂什么誰貪污受賄了,誰拉幫結派了,誰寫了一筆爛字,怎么好意思往上遞折子等等。
這些人她一個都不認識,他也不是為了讓她明白這里面的來龍去脈,就是吐槽一下,她左耳朵進右耳朵出,聽聽就完了。
有的能聽懂哪里又發大水了,哪里又旱災了,今年怎么還不下雪,不知道明年的收成怎么樣,哪里的災民又跑到京城來了等等。
這些沈菡明白,但是也給不出什么好的建議她能想到的那些班門弄斧的建議,玄燁當然能想到,但其實很多現代的做法放在這里根本不合時宜。
沈菡只好陪著他一起犯愁,干著急使不上力。
不過有她陪著玄燁已經很滿足了“滿朝上下,有幾個是真心著急,跟朕一條心的一聽遭災,指不定私底下在打什么主意,又想從中謀取什么好處。朕連賑災銀子都不敢往下撥,生怕又喂了這些惡狼”
其他亂七八糟的事情還有很多,玄燁許是前面二十幾年憋得太狠了,以前有什么話都不敢隨便說,現在終于找著個能說的了,話匣子一打開就收不住。
虧得沈菡天生就是個傾聽型,不是個訴說型,聽著也不煩。
而且玄燁所處的世界實在太大了,沈菡縱使聽不懂,卻很難不被那個廣闊的世界所吸引。
聽他講得多了,漸漸地,她好像也能窺探到九重之上的一抹色彩
不過火炮這個事情還是有點出乎她的意料。
因為在她原本的認知里,清朝不是一直很不重視火器的發展嗎
據說比明朝落后多了。
怎么聽起來玄燁卻對此十分重視呢
玄燁還在暢想“朕還打算讓他們研究一種能騎在馬上用的輕型小手炮,到時候將士人手一個火炮,必能戰無不克”
沈菡
這個這個,這個是不是叫火箭筒
沈菡內心激蕩,震動不已
所以既然玄燁有這樣的雄心,到底為什么清朝后來會變成那樣啊
今天的午膳不再是膳房做的御膳,因為玄燁講究物盡其用,打來了獵物不能浪費,能用的都要用上。
雖然用炮擊殺的那些獵物不能指望有什么大用處很多動物的毛皮血肉都不完整了,只能用來喂牲口。
但也有很多是用箭矢射殺的獵物,尸身完整,不管是皮毛還是血肉都能用上。
玄燁著令將取完皮毛的獵物送去膳房,處理干凈后,給將士們加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