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燁聽她形容完西林覺羅氏,聽起來是個不錯的姑娘。她喜歡這姑娘的長相也很正常,當父母的,誰不想給自己兒子最好的呢
不過雖說如此,但這家世又確實薄弱了些。
玄燁有些猶豫“這個家世,做側福晉倒是夠格,做嫡福晉委實太委屈老四了,老三的福晉娘家是三等公,老四福晉不說家世一樣,也不好差得太多。”不然之后福晉走出去,豈不是落老四的面子何況老四還是嫡子。
沈菡卻不這么覺得,胤禛又不需要結黨,妻族家世不過是用來撐門面的。家世薄弱又如何,西林覺羅氏嫁進來,她自然會給自己的親兒媳婦撐腰。
而且沈菡自有考量“我選這姑娘做胤禛的嫡福晉,不單是因為她人好,也因為她的家世。”
如果說她看好西林覺羅氏,百分之六十是因為她本人的素質,那至少還有百分之四十是因為她的家世。
玄燁不解,西林覺羅氏的家世有什么可選之處
沈菡提醒他“西林覺羅家的情況很特殊,他們家以軍功起家,如今族中男丁卻是個個習文,漢學鼎盛,皆追求以科舉入仕。”算是這京里最努力武轉文的家族了。
不然,鄂拜也不會坐到國子祭酒的位置上。而到了雍正朝,他們家更是借此一躍而起,可見其家族眼光和布局之長遠。
玄燁聞言回憶起西林覺羅家的譜系,如此說來他想起來了。
玄燁親政后一直以來努力在做的大事無非那么幾件一是國家統一,開疆拓土。平三藩、收臺灣、平東北、剿滅噶爾丹。
二是君主集權,努力削弱宗親王公和軍功集團的勢力,通過內閣和南書房一步一步收回權力。
三是滿漢融合,大力在滿人中推廣漢學。這種推廣的目的并非是希望滿人漢化,而是學之、知之,方能用之,進而制之。
說白了,滿洲入關后為什么不得不重用漢臣,赫舍里家為什么能在一眾打天下的強兵悍將中異軍突起,憑著精通漢學,給老板當秘書,就能混上中樞的頭把交椅
因為滿人想要治理漢人的江山,就需要用漢學,漢文化。可當初懂漢學的滿人實在是太少了
當年努爾哈赤的子侄中,竟只有皇太極一個人讀書認字、精研過漢學,其他人再能打,但大字不識一個,怎么可能斗得過心機深沉,手段老辣,左右逢源的皇太極。
皇太極、順治改變對漢人的態度,比努爾哈赤對漢人的態度更溫和,并非是因為他們有心漢化。
只因為他們都曾學習過漢學,都明白這片土地孕育出的文化是多么厚重,遠非滿人用強權壓制就能抹滅。所以他們不得不改變,不得不不去促進雙方的融合罷了。
玄燁同樣如此。他推廣漢學,是希望能有更多的滿人學習漢學、掌握漢學,繼而為他所用。
他們始終更相信“自己人”。
而西林覺羅家,正是軍功世家嘗試向科舉世家轉換的典型。
從皇后的立場來說,沈菡決定選這一家的女兒做皇子福晉,是覺得這對引導軍功世家學習漢學確實是有利的。
玄燁點頭“有理,要不是你說,朕還真是想不起這一家。”
這家的作風確實和他的政策極為吻合。
不過,玄燁道“雖說如此,其家族并無顯爵,也是一大硬傷。”族里最高的不過騎都尉而已。
玄燁已經看好了太子妃,因為其家中爵位也不算太高,玄燁還又挑了兩家秀女,打算給太子做側室。
一家是輕車都尉,比西林覺羅家的騎都尉還要高,另一家也是云騎尉。
沈菡停頓了一下“正因為無顯爵,家世不是很高,所以才更適合做胤禛的福晉。”
玄燁一愣,繼而反應過來。
屋里突然陷入沉默,兩人一時都沒有說話,或者說,不知道該怎么說。
這是他們之間很少涉及的一個敏感話題,但這個問題是實打實存在的。
關于三個嫡子的問題。
之前玄燁在打算立她為后時曾對她說,太子身為儲君,應該有儲君的氣度和眼界,有能夠包容兄弟的胸懷和格局。
換句話說,從她成為皇后的這一刻起,胤禛和胤祥的存在,將成為太子的考驗。
這是皇帝在太子問題上給繼后的交代和表態。
他并沒有易儲之心,但他相信太子能做到,也應該、必須要做到兄友弟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