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屆出彩的秀女就那么兩個,胤祥的媳婦怎么辦呢要不等下一屆,其實胤祥的年紀也不算很大。
玄燁摸摸下巴“朕再琢磨琢磨。”
這一琢磨又是好些日子,直到宮中開始慶賀萬壽和千秋了,六福晉的人選還是沒有定下來。
沈菡和玄燁的生日靠得特別近,近到什么程度呢烏雅氏生在三月十九,玄燁的生日是三月十八,緊挨著的兩天,巧的不能再巧了。
自從沈菡成了皇后,兩人的生日怎么過就成了一個問題。
因為萬壽和千秋都是大節,前朝和后宮都要開宴,流程各種繁瑣,開銷和花費也不少,最重要的是累。
過個生日,興師動眾,每個人都要絞盡腦汁地進貢壽禮不說,臣子們過來宮里吃席,還得施行aa制,餐費自負。1
是的,皇帝請吃飯,但酒肉得你自己帶。
這是從努爾哈赤時期流傳下來的習俗,因為那會兒大清處于創業初期,后金經濟吃緊,素無積儲,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又必須經常召開宴會籠絡人心。
打仗贏了要辦慶功宴,政治聯姻要辦喜慶宴,連降兵投誠都要辦個招待宴,對人家和和氣氣的,吃飯喝酒,然后再把人家的媳婦兒和女兒娶過來
這么多宴會,吃不起怎么辦呢,老祖宗們想出來個好辦法,大家自費吧。
每個人從家里帶點兒肉,捎點兒酒,大家一起湊一桌,要是你們家實在沒有,那你折合成銀子送過來,表表心意也成,總之就是吃個熱鬧和感情嘛
別說,這么樸素的聚餐方式,在當時那種環境中對拉近君臣關系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一直到大清入了關,這個習慣也沒有取消,而是變成了白紙黑字的規定。
順治時期但凡有國宴,王公大臣就要按照各自的官職品級進貢御前牲酒。要是進上來的東西還不夠開宴的,余下才由光祿寺和禮部準備。
到了康熙年間門,因為宮里的飲食越來越漢化,玄燁把除了萬壽宴以外的滿席都改成了漢席,王公貝勒們也就跟著進漢席了。
連著萬壽和千秋搞兩次大宴,實在太過靡費。按規定,親王每次要進貢十六桌席面,世子十四席,余下王公貝勒各不等。席面還得有菜有肉有酒有餑餑,算下來花費銀錢無數。
沈菡當時在玄燁第一次要給她過千秋的時候就說了“這幾年京里的風氣很不好,八旗的生活越來越奢侈,攀比成風,明明家中子弟連個差事都沒有,偏偏在外頭還要充大爺,不是斗雞就是逗鳥,好像家里有萬貫開銷似的。”
每年這樣隆重地連著慶賀兩天,消耗金銀財寶無數,連京城古董行的物價都會跟著飛漲,這并不是什么好事。
所以當時沈菡就說了,既然這么巧,兩人生日緊挨著,那就只在玄燁的生日那天一起過就行了其實三月十九本也不是她本人的生日。
而且在沈菡的勸說下,玄燁削減了萬壽宴的規模,以后除非是逢五逢十的壽辰,宮中不再召開大宴,尋常內廷家宴即可。而且按照官員的品級,一品大員和親王的壽禮,價值不得超過一百兩,依次類推。
再往后,連其他國宴、宮宴的規模也開始逐漸縮減,幾年下來,受此影響,京中的奢靡之風雖不能說完全剎住,但上有所好,下必行焉。至少沒有再往更夸張的地步發展。
但今年玄燁把這一條改了“朕這輩子已經過了許多次萬壽,但你封后這都第三年了,卻還沒有在自己的生辰過過一次千秋,今年咱們就不在三月十八過了,改成三月十九。”
他想著以后兩人還是該你一年,我一年,這樣輪流過,不然他心里總覺得委屈了她。
而且儉省樸素也不在這一年,這是她第一次在正日子過千秋,玄燁心里覺得就該隆重且美滿的好好辦一回
沈菡聽他說完,心中如飲甘泉。這是他的心意,沈菡想了想,沒有再推辭,高高興興地接受了。
皇上自己的生日不過,卻要專門為皇后舉辦盛大的千秋宴,這在外朝和后宮里自然又引起了一陣熱議。
不過這次眾人的反應比從前從容多了皇上為了皇后,連旁的女人都不敢沾了,區區一個千秋,有什么好驚訝的。
很多人私底下議論起來,覺得皇上這么干,說不定就是怕皇后還在為之前瓜爾佳氏的事情生氣,皇上這是想討好皇后,在討饒呢
眾人自覺領會了皇上辦千秋的精髓,為了替圣上分憂解難,各個絞盡腦汁地琢磨送些什么才能討皇后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