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故事的支線我不是讓砍掉嗎讀者問卷調查根本不喜歡”
“笨蛋,這種故事請不要交給我,你分不清什么是好壞嗎”
“把高崎給我叫過來,這個排版是怎么回事”
在北原惠理的帶領下,羽生秀樹剛剛走進精靈cute編輯部的辦公區,就看到一篇忙碌的景象。
隨著精靈cute在三月初發行量突出三十萬本后,編輯部自然而然的也忙碌起來。
盡管在霓虹出版界,這種發行量不算什么。
別的不說,小學館的周刊少年sunday,憑借圣斗士漫畫,如今銷量已經穩定在三百萬以上。
但卻沒有人能夠否認,這個用很多人都不認識的精靈球做標志的漫畫雜志,已經走在成功的路上了。
前所未有的用漫畫與游戲,與電子寵物聯動,讓雜志在發展初期,就得到了爆發性的增長。
這種速度,在業內也是前無古人了。
如今漫畫出版行業的銷量老大,也就是集英社的周刊少年ju。
這個用海盜頭像做標志的漫畫雜志,從最初的十萬發行量做到三十萬發行量,整整花費了一年多時間。
這個速度,在當時可是引起了業內轟動。
而精靈cute呢
借助已經解散的精靈ga培養用戶,引流購買者,一開始就將銷量穩定在了十萬級別。
接下來先是聯動游戲,炒作電子生命,再借助東京電子娛樂展的熱度。
在短短不到一個半月,就完成了集英社一年多才創造的增長奇跡。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說的就是精靈cute。
最關鍵的是,精靈cute并非曇花一現。
雖然他們的漫畫是為了游戲推廣而創作的。
可漫畫工作室并未敷衍了事地創作漫畫。
一開始,他們還是參考羽生秀樹給出的故事大綱。
可隨著故事鋪開,又需要配合游戲,以及迎合漫畫迷的反饋,大綱已經完全不夠用,故事完全靠漫畫工作室進行原創。
至于為何大家如此用心,全因羽生秀樹太有錢了。
有錢到根本不在乎那點漫畫稿費,不在乎分享單行本的收益。
更不介意把漫畫助手的名字加到漫畫創作者的一欄上。
因為羽生秀樹的慷慨,在精靈cute改組時劃分開的幾家工作室的漫畫助手,不但能得到不菲的稿酬和版稅。
甚至還能在創作者一欄署名,這是給其他漫畫家當助手,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愿意來精靈cute的從業者,不是行業新嫩,就是業內從業多年,卻沒有闖出名頭的失意者。
他們有些人本來做助手,只是為了賺取一份穩定的薪水。
結果拿到薪水的時候,卻意外發現,竟然獲得了只有作者才能分享的稿酬和版稅。
他們有些人還發現,只是參與創作,竟然在原作和原畫一欄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
盡管因為簽署了協議,他們只能分享稿費和版稅,版權以及周邊收益依舊不屬于他們。
但這就足夠了。
暗淡的夢想被點燃,前途看起來有了光彩。
能夠賺錢,能夠揚名,對于一文不名的他們來說,還有什么可奢求的。
隨著精靈cute的發行量節節攀升。
隨著他們筆下的漫畫越來越受到歡迎。
每個人都與有榮焉。
那種充斥于胸膛的成就感,以及肉眼可見的收益,讓他們自發的拼命起來。
在云上文化的四層小樓里,要說精靈cute的漫畫工作室加班排名第二,就連游戲開發工作室的程序員都不敢說第一。
而隨著精靈cute獨立運營,只靠三本老漫畫顯然是不夠的。
畢竟按照霓虹漫畫雜志的現狀,每一期的頁數在四百頁到五百頁之間,包含十幾部到二十部漫畫。
雖然真正受歡迎的也只有幾部,可精靈cute還是要把內容湊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