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我也看了今年節目的數據,雖然話題度不如去年,但收視率卻比去年還高,這怎么都不能算是失敗吧。”
其實面對這個問題,羽生秀樹是不太想管的。
因為他知道,這件事本身其實和節目無關,而是和香江本身的大環境有關。
看看前世,香江的選秀節目其實不少,但除了選美以外,其他節目能堅持的時間都不算長。
華星唱片與tvb聯合舉辦的“新秀歌唱大賽”,已經算是發掘明星比較多的節目了。
梅艷芳、張偉建、周繪敏、梨明、鄭秀雯……
另一個時空,這些明星都是這個比賽走出來的。
然后你就會發現,在這些人之后,這個節目走出的明星,直接開始出現了斷檔。
緊跟著要到九十年代中期,才有兩個被人熟知的新人出現,楊千樺和陳一迅。
其實不僅僅是歌壇,就算是其他領域也是一樣的。
后世被眾人所熟知的香江明星,無論男女,其實在這個時期都基本上出道,甚至很多都已經開始走紅了。
然后,八十年代是這批人。
九十年代還是這批人。
新千年以后還是這批人。
三十多年后,香江娛樂圈能拿出手的還是這批人。
因此羽生秀樹才會說,這根本不是節目的問題。
香江如今不過五百萬人口,底蘊就這么些,娛樂圈能發展到現在的規模,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而在不遠的未來,隨著周邊地區的市場開始發力,這種規模缺陷所表現出的無力會越來越明顯,不單單是樂壇,電影圈其實也一樣。
唱片上,粵語歌曲雖然流行,但想要大賣你就必須發國語專輯。
電影也是如此,日益上漲的制作成本,讓很多大制作想要賺錢,就必須依賴外埠市場。
尤其是香江電影嚴重缺少票房以外的收入,比如錄像帶,周邊衍生品的情況下。
這也是為什么,亞洲院線所提供的海外發行服務,在香江電影市場越來越受歡迎的原因了。
不過亞洲院線也不是什么電影都收的。
針對想要簽約海外發行的電影,要么就是影片質量很好,要么就是在海外有影響力的明星主演。
前者,多數都是一些質量比較好的文藝片。
后者,如今整個香江真正有海外影響力的明星,怎么算也不超過五指之數。
當然事情無絕對,除了這些影片以外,一些拍攝比較好的風月片,其實在海外也比較好賣,尤其是錄像帶市場。
因為亞洲院線有羽生秀樹這位老板在,因此能很輕松的與百視達進行合作,錄像帶市場大的嚇人。
這兩年,已經關門的邵氏影業,靠著質量上乘的風月片片庫,可是賺了個盆滿缽滿。
一些片子在錄像帶市場的收益,甚至比當初上映時還賺得多。
正所謂“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
亞洲院線這種出于利益考量的發行傾向,在無意中甚至影響到了這個時空香江電影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