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仁義禮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國之本;孝是立家之本。
“忠孝”兩字,支撐著這個國家、民族以至于整個家庭的“大廈”,就如“四根柱子”,屹立不動;否則,家國大廈將傾。
“仁義禮智信”稱之為“五常”,也就是老話“三綱五常”中的五常,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而五常就是這仁、義、禮、智、信,乃是立身之本。
主考和考官們聽說了這次鄉試有這么一個考生落榜,內心所想自然無人得知,但是至少表面上都無不是扼腕嘆息。
有考官翻出了魏廣德的卷子細看,確實,八股文文筆不夠老練,落榜不算冤,再看到后面的策論,則是讓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今年天氣異常,江西全省自入春以后就沒有下過大雨,全省各地皆出現了旱災。
是的,就是江西又鬧起了旱災。
其實如果這個時代的信息能夠像后世一樣通暢的話,人們就會發現,不止是江西,其實全國多府縣都在鬧災。
而只有京城里高官們才知道的是,自嘉靖五年開始,浙江、江西、福建各省大旱;嘉靖七年華北各省大旱;湖北亦大旱,饑人相食;四川亦大旱;嘉靖十七年河北、山東、陜西、福建、湖北、湖南大旱,各處饑民流聚京師;嘉靖二十四年浙江、湖北大旱;福建兩年大旱,民饑死于路。
自然,這科江西鄉試的時文考題就是詢問該如何應對當下的旱情,這就是在考校考生如果為官該怎么做,以應對天災。
全國范圍內連續爆發極端干旱災情,嚴重的旱災在北方及南方九省肆虐,導致占繳納全國賦稅額度七成有余的地區遭受大面積的糧食減產,造成明廷不得不在大幅減免內地稅糧的同時大規模提高財政支出,以用于內地賑濟和邊防供給,釀成中央政府的巨額財政赤字。
連續的旱災暴露了明廷鹽政敗壞,宗室占田,軍屯荒廢等方面的弊端,邊防供給體系失效,明廷不得不通過改革鹽政,核查六部乃至清查勛戚莊田等一系列革新措施來籌備用于賑濟和供邊的糧餉,以應對危局,最終促成了“嘉靖革新“的開啟。
只是,這一切在嘉靖皇帝選擇修煉道法后逐漸終止,或許他認為修仙成功的話,這一系列的災害就能輕易解決吧。
或許嘉靖皇帝選擇修仙,也是因為帝國境內連續十幾二十年不斷重復發生災情的一種選擇。
上述信息,如果讓魏廣德知道了,再有人從旁提醒的話,興許他會想到見到過的一個詞“明末小冰河”,沒人提醒,魏廣德是絕對不會想到那上面去的。
何況,就算想到了又能怎么樣,他可沒有呼風喚雨的本事。
或許會想到一些餿主意,比如派兵去南洋搶掠糧食。
不過此時的大明軍力本就不高,派出去怕是羊入虎口。
而魏廣德一開始的答案,其實和大部分考生答案一致,薄賦稅、廣蓄積,期望及時上奏朝廷減免錢糧,免除民間疾苦,同時廣修水利設施防備水旱災害。
他沒有作死的表示大旱是因為朝中有奸佞存在,需要誅殺奸佞之徒。
不過來自后世,魏廣德多少還是思路開闊一點。
其實在后世,面對大面積干旱這樣的災情,也是沒什么法子的。
打井或者遠距離送水,都只能解決人畜用水問題,按照時間及時更換抗旱作物才是保證農業收成的主要手段。
所以,魏廣德在答卷中提出了專門設立一監研究農作物,特別是抗旱作物的想法,其實就是建立后世的農科院,在他的設想中,設立專門的部門研究農作物,尋找優質高產作物進行推廣。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