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完表哥的婚禮后,魏廣德回崩山堡呆了幾天,然后就重新回到九江府學開始學習。
說實話,這個時候的魏廣德因為看的書籍和文獻多了,結果是越看越糊涂了。
在后世,魏廣德沒事也看過不少中國古代的一些文章,給魏廣德一個很深的印象就是,在大明朝,有功名的人是免賦役的,這也是魏廣德對科舉考試執著的原因之一。
在他想來,只要通過科舉考試,拿到功名,做什么都可以免賦役,太幸福了。
可是現在他翻遍了從洪武到嘉靖的全部邸報,都沒有看到一篇關于士紳免賦役的法令條文。
這點,其實在之前魏廣德翻閱洪武朝頒發的大明律和弘治朝編撰并經過正德、嘉靖朝修訂的明會典就產生了疑惑,因為通篇都沒有士紳免賦役這個說法。
但是,不管是自家老爹,還是身邊所有的讀書人,都是這么說的。
魏廣德只找到了優免雜役的條文,可是對于賦稅和正役確實應該有的才對。
勞役這個東西,或許是因為一些政策變化,到了魏廣德所在的后世,早已經不存在了,所以知道的人多,但是具體詳情并不清楚,所以在很多人看來,古代主要就是要交給官府賦稅。
而魏廣德來到這個時代,通過看書已經搞清楚是怎么會事兒了。
賦役中的賦就是賦稅,役則是勞役。
賦稅不僅要征收田地產出,民戶在這個時代還要繳納丁稅,也就說后世所說的人頭稅。
勞役也一樣,根據持有的田地的多寡和家里丁口數量安排勞役,這其中有三項內容里甲正役、均徭、雜役。
所以,梁方仲先生所說的“賦中有役,役中有賦”,才是明代賦役制度的實質。
大明會典里的記錄應該是這個時代真正的記載典章制度的資料,可是里面卻只有優免條例,卻根本就沒有記載免賦役的條文。
魏廣德找到最近的關于免賦役的說法是嘉靖二十四年朝廷頒布的優免條例,其中非常明確的標注“京官一品優免役糧三十石、人丁三十丁,以下遞減,至九品優免役糧六石、人丁六丁;外官減半;舉、監、生員優免糧二石、丁二人;致仕優免本品十分之七。”
什么意思呢
以魏廣德現在生員的地位,可以享受的就是免糧二石、丁二人這么個優待。
再具體點,那就是可以免除家里兩個人的除正役以外的勞役,同時還有二石田地產出所分攤的雜役。
具體執行人是里正,所以在實際分派勞役的時候難免不會向著有功名的人,至少不能分派過多,否則有失公允的話,人家可以直接上縣衙告狀。
翻了很多書,魏廣德才若有所悟。
實際上有明一朝,根本就沒有給讀書人這樣那樣這么多的優待。
優免有,但是其實并不多。
只不過,貌似在從上到下的執行過程中,朝廷的政策被讀歪了。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