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行李安頓好后,魏廣德就到了前院,朱世隆已經叫人準備了酒席招待他們。
九江會館不大,只有兩進院子,但是里院在左右又買下了兩個臨近小院,實際上能夠住人的就是三個院子,前院則是經營餐飲的酒樓。
桌上的除了他們這兩屆的舉子,朱世隆還叫上了嘉靖二十八年的舉人夏可范,估計是朱世隆看他文才不錯,有刻意結交的意思。
席上,魏廣德也知道了,朱世隆他們四個上屆的舉人也是當年就跑到這北京城參加會試,雄心滿滿而來,結果現在都還住在這里。
“每回會試,全國各地舉子云集京城,怕不是幾千上萬人,就只為爭奪那三四百個名額,比鄉試還激烈。”
朱世隆燜了口酒后說道。
“明年會試取多少舉子”
魏廣德關心這個,故而開口問道。
“嘉靖三十二年是四百人,今科還不知道,估計不會再錄這么多了,最少也是三百人。”
朱世隆想想才說道。
朝廷會試,自然在吏部也是需要核算的,有多少官職需要補人,又有多少人會在這兩年致仕,大概估算出來,才好確定會試的名額。
至于殿試,好吧,那是給皇帝勾一甲的。
狀元、榜眼和探花,可不是考出來的,那都是看皇帝高興還是不高興。
高興了,隨你們怎么弄,直接就按照讀卷官排的座次發榜;不高興,看看誰的名字順眼就點了誰,就是這么簡單粗暴。
要不怎么說是天子門生呢,真的是天子,九五之尊一言而決。
當然,能夠到皇帝手中的卷子,也都是被讀卷官看過一遍的,太差的可不會到皇帝手中。
“這兩年都沒回九江,你們就一直在京城讀書”
好吧,看著這幾位會試失利的,三年都留在京師讀書,也沒有回去。
九江離北京城是遠,可是一個來月就可以到到家了,那兩年新年怎么著也該回家看看吧。
“京城比南昌府可繁華多了,等你們休息幾日,我帶你們外出走走,反正現在你們來的也挺早的,禮部都還沒開始錄名。”
張科笑道。
是啊,沒到京城前,他們以為應天府,蘇杭就夠繁華了,到了京城才知道,這里更加繁華。
畢竟在這座城市里,住著這個帝國最有權勢的一群人,他們明的暗的收入奇高,消費力也是驚人,何況還有南來北往的商賈,自然打造出北京城一等一的繁華盛世出來。
酒席散場后,魏廣德算是在北京城落下腳,準備一個多月后的會試。
席間雖然張科等人也都說留在京城讀書比回去強,不過魏廣德還是打定主意,這次會試要是考不中,回頭運河解凍就南下,等三年早點上京來就是了。
之后幾天,魏廣德就跟著朱世隆、張科等人逛了這宏大的北京城。
確實宏大,自永樂帝遷都北京實行兩京制以后,帝國的權利不僅大部轉移到了這里,附帶的人口、財富也快速向北京轉移。
為了營建北京城,永樂帝自南京遷來數萬戶匠人,大量南京的衛所也隨之一起遷來。
而剛修建好的南城墻,更是讓周邊大量人口涌入進來,導致市面上人口猛增,而其他三方沒有修建城墻的地區,商業明顯開始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