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文章入了皇帝的眼,可是為什么把他點進翰林院
好吧,因為被皇帝單獨點出來,讓嚴訥都羨慕,要知道他已經是進了入閣通道的人。
確實,入不入閣,很大程度上是看皇帝的態度,可是魏廣德滿打滿算就見過嘉靖皇帝兩次,一次是殿試,一次是傳臚大典,話都沒說過一句。
都說翰林院里的是儲相,其實對于大量的翰林來說,能夠最后走到那一步的畢竟是少數。
翰林院入閣之路其實沒幾條,一般是在翰林院熬到侍讀學士或是侍講學士,這個時候就是一個關鍵節點,下一步是轉遷詹事府還是太常寺,另外還有一個方向,那就是入部,進禮部還是其他部衙任右侍郎。
一般來說,皇帝看中的人,會轉遷到禮部右侍郎的位置上,然后考滿升左侍郎,或轉遷吏部左侍郎,入閣。
這是一個標準程序,大多數被皇帝看中的閣臣都是走這條捷徑。
如果入部的時候進的是吏部,那么你就還有機會轉禮部,但是如果是刑部、兵部這樣的衙門,一般來說你和內閣就今生可能無緣了。
畢竟內閣就那么幾個位置,每次補選內閣閣臣,禮部尚書只是人選之一,同時和他競爭的還有太常寺、詹事府那些翰林學士們以及禮部、吏部的侍郎。
而這些侍郎,也大多是由翰林院考滿后出來的。
因為這些人選背后往往都有翰林的標記,所以才有了費翰林不入內閣的說法。
可以說,禮部就是翰林院在朝堂上的自留地,沒有翰林院經歷的是進不了禮部衙門的。
魏廣德前身就是小老百姓,自然對官場升遷是不甚了解。
但是到了這一世,特別是上京來趕考后,魏廣德就從夏可范等進士,在京九江商人和讓張吉收集了不少之前官場升遷的信息進行研究,特別是知道自己是被嘉靖皇帝點為傳臚后,自信心有點膨脹了,專門研究了內閣閣臣的來歷。
和過去魏廣德想的完全不一樣,明朝這個時期的內閣閣臣大多不是除禮部以外五部尚書中選出,而是出自詹事府、太常寺和禮部、吏部侍郎之中,而且這些人大多身上還掛著翰林學士的頭銜。
至于后世看到的某某內閣閣臣有禮部尚書、吏部尚書或者戶部尚書銜,那其實是入閣以后皇帝給的加銜,用來提升品級用的。
畢竟內閣閣臣就是大學士,而大學士品級是五品。
也就是說,明朝的內閣大學士大多都是禮部和吏部左右侍郎的位置直接入閣,而不是成為尚書后才入閣。
相反,魏廣德很明確的感覺到,似乎成為除禮部尚書外,其他五部的尚書似乎就沒辦法入閣了。
之所以單獨說禮部尚書這個職位,也是因為禮部是清水衙門,比較清貴。
唯一一個非禮部尚書入閣的六部尚書,那就只有焦芳了,他是以吏部尚書身份入閣,不過焦芳因為是走太監劉瑾的門路才被正德皇帝點頭答允入閣。
嗯,有點特殊性,不能被當成常例。
這個發現,讓魏廣德吃驚了很長一段時間才想到可能的答案。
明朝皇帝發明和重用內閣這個部門,本意上并不是用來管理國家的,而是為了削弱六部尚書地位與職掌權利的,讓內閣和六部相互制衡。
如果是六部尚書入內閣,無疑會加重他們的地位和權利,特別是可以肆無忌憚插手六部事務。
想到這些,其實就是魏廣德有點吃不準嘉靖皇帝到底是打算怎么安置自己。
以前,魏廣德是以干臣的形式出現的,擅長應對一些問題,而不是題詩作畫,詞臣那一套。
如此,魏廣德入不入翰林,其實并不影響他未來的仕途,大不了入六部,做到尚書之位,成為六部九卿之一也不枉他魂穿大明朝來一遭。
可是就在剛才,他聽說是嘉靖皇帝把他單獨提了出來,丟進了翰林院,這就有點矛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