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前面的內容就不看了,主要是后面的那幾段。
好吧,自己雖然是穿越來的,可是這個時代就是這樣,自己老早就有預感,擺脫不了這個時代的束縛。
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其實就算是到了后世,雖然自由戀愛很普遍的,但是影響婚姻的諸如門當戶對這樣的觀念依舊深入人心。
很多人嘴上不承認,但是內心里其實還是認同的。
老爹在信里并沒有名言是哪家,但是字里行間透露出來的對方似乎是很有背景的家族。
魏廣德仔細看了兩遍,這才重新把書信折好放回信封,尋思著該怎么回信。
算了,還是先把之前想要做的事兒做完再說。
魏廣德把書信放進箱子里收好,里面已經靜靜躺著家里來的兩封信件了,自己卻只回復了一封。
晚上,魏廣德躺在床上,尋思著接下來該怎么做。
朝廷明旨停止了朝貢貿易,但是顯然生意又恢復了,而且朝廷也知道賺錢了,還想要賺更多的錢滿足朝廷的用度,所以才想要增加絲綢產量。
浙江一地,把大量田地用于種桑養蠶,增加原材料供應,織造更多的絲綢出來。
回頭要查查大明朝現在每年的絲綢產量才好,魏廣德想到。
想到就要做,第二天魏廣德到了翰林院后,又在藏書閣找到歷年織造的數據,了解這個時期官方統計的紡織數據。
魏廣德平日里也做衣服,不過他偏愛松江大絨面料,那東西也是這個時代最昂貴的紡織品面料,一匹布十丈,也就是一百尺,在九江那邊市場價高達86兩銀子。
絲綢和綾羅價格也不便宜,但是絲綢的話,每尺價格還便宜些。
絲綢不像棉布可以織很長,一般一匹絲綢也就三丈,大約三十尺,市場價格在6兩銀子。
魏廣德是有點看不懂,后世棉布比絲綢便宜多了,可是在大明朝,和后世明顯反著來的,棉布更貴。
找到資料,魏廣德就在自己公房里慢慢翻看起來,不看不知道,大明朝紡織中心還真不少,南北都有。
不僅江南蘇州、常州、鎮江、湖州、杭州、南京的絲織業一直非常興旺,連北方的京都北京、涿州、太原以及西南成都的絲織業也相當昌盛。
在魏廣德原來的印象里,訴訟那邊應該是最多的,現實也是,只不過其他地方的紡織工坊也不少,而且規模也不小。
官方的紡織機構就有“兩京染局”,分設北京和南京的內織染局、南京禮帛堂、蘇州織染局和杭州織染局。
這幾處官府紡織工坊雇工人數魏廣德也知道了,就有六千多人,這并不包括民間私人的工坊。
官方統計僅嘉靖三十四年全國的緞、布產量高達二百多萬匹,這還不包括農家自己織的布,都是各大工坊上報的產量,因為明朝是要對這些布匹生產課稅的。
按照現在三十稅一的標準,官府收了八萬匹緞、布,至于官造則是大多供應內廷使用和外廷的薪俸發放。
不清楚每年到底有多少紡織品被賣到外洋,魏廣德也不好說什么,但是顯然整個大明的紡織工業還是很強大的,紡織工坊的場主都特么有錢。
現在朝堂上討論在浙江改稻種桑,那自然是要增加生絲產量,為綢緞工坊更大的擴產做準備,由此可見外洋夷人偏愛的是大明朝的絲綢,而對棉布興趣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