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吳情又如何說”
魏廣德繼續問道。
“你入翰林院不久,可能還不知道你老師的過往,呵呵”
殷士譫說道“他是19歲中秀才,27歲中舉人,曾三次參加禮部會試均未考中,之后發憤,終于在嘉靖二十三年考過,殿試的時候他的評卷被排在第一,本來該是狀元的。”
殷士譫說道這里,看了眼一臉驚異表情的魏廣德才繼續說道“吳前輩原本名叫吳汝威,是因為三次會試不過才改名叫無情。
據他說是為了圖個吉利,希望老天開開眼,對自己多一些情誼。
這名字一改果然命運就變了,會試輕松過關,殿試評卷第一啊。
可惜,聽說是拆開彌封后,陛下不喜這個他這個名字,說是天下不應該有無情的狀元,然后他就成探花了。”
兩個人說著翰林院里的事兒,沒一會兒就走出了官署街道來到長安街上,大街兩邊是商鋪林立,一片繁忙的景象。
兩個人找了家酒樓就上去,挑了個靠窗的位置坐下,在詢問了殷士譫后,魏廣德點了酒菜,很快酒菜上桌,兩人就邊吃邊聊起來。
“上次院里喝酒,聽說大人現在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裕王府那邊,今天到戶部是為了王府俸祿的事兒”
其實戶部拖欠裕王府兩年多俸祿和歲賜消息在京城官場早已傳開,魏廣德知道這個事兒也不算突兀。
“廣德也知道了,呵呵,哎”
殷士譫豁達,聽了魏廣德的話只是笑笑,隨后又想到錢的事兒,不禁又是長嘆一聲。
“戶部還是以沒有銀錢推脫”
魏廣德問道。
“哪里會沒有銀錢,送出京城的銀子可能沒有,但是京城里的花銷,都是一早就預備好的,也就是睜著眼睛說瞎話而已。”
殷士譫搖著頭說道。
“戶部如此做事,裕王殿下難道不上奏參他一本”
魏廣德一直沒想明白為什么裕王不上奏本告狀,這都欺負到皇帝兒子身上了,不給他面子,不就是在打皇帝的臉嗎
殷士譫這次只是搖頭,卻是沒說話。
魏廣德隨即猜測,或許是有私下找過皇上,才沒上奏疏,但是結果多半是沒什么效果。
其實這也是魏廣德猜錯了,裕王確是找過宮里,只是沒直接找到嘉靖皇帝說這些事兒,因為平常他根本就見不到嘉靖皇帝。
“二龍不相見”的箴言,嘉靖皇帝此時是深信不疑的,外朝雖有耳聞,卻大多是不屑一笑了之。
但是,魏廣德不知道的是,之所以朝中大臣大多以為嘉靖皇帝更寵愛老四景王殿下,甚至有讓景王殿下繼承大寶的想法,就是因為裕王見不到皇帝,但是景王卻能偶爾進宮覲見嘉靖皇帝。
由此,百官才有了嘉靖皇帝喜歡景王而不喜裕王的說法,進而流傳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