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大概是四聲還是五聲。”
魏廣德這個時候只能照實回答,炮聲聽不真切,有山勢回蕩,很難分清到底響了幾聲。
此時,城關上所有人都已經站在城垛后,看向遠處正在向此地蔓延的烽火,又是一處烽火臺被點燃。
隨著耳中傳來隆隆的炮聲,魏廣德這次看清楚了,也聽清楚了,“五烽五炮。”
“地圖。”
聽到魏廣德這么說,城關上所有人都是心中一寒,他們當然知道這代表著什么。
有護衛馬上從身后取下竹筒,倒出一卷畫軸,隨即又有一人上去和他一起一左一右展開,那是地圖。
巡邊,自然要帶上地圖,以為參照。
翁溥很快在地圖上找到將軍石關的位置,然后順著曲折的長城向北,在最突出的位置,那里標著一個魏廣德也知道的地面,古北口。
“難道又是在古北口”
翁溥的手指移動到這里就停下了,不經意的說道。
“大人,如果是古北口,很快就會有傳訊兵過來的。”
將軍石關的守將在一邊抱拳說道。
他說的這些,魏廣德也聽說了,是薊鎮自己定下的規矩,長城沿線發現韃子攻城后,不僅要馬上燃放烽炮示警,還要派人用簡潔的文字說清楚情況,通過每隔幾里的敵樓接力的方式傳遞消息到三屯營薊鎮總兵府。
在看到烽火示警后,三屯營的軍士自然要開始集結并向烽火方向移動,而總兵府會根據送來的情報確認最終的進軍路線。
整個過程,和大明朝最高速的急遞鋪類似。
急遞鋪主要任務是運送緊急公文,且急遞鋪不設車馬,趕路全憑個人腳力。
明會典載“二十六年定,凡十里設一鋪,每鋪設鋪長一名,鋪兵要路十名,于附近有丁力田糧一石五斗之上,二斗之下點充,須要少壯正身。”
急遞鋪名義上的十里一鋪,實際上也是依縣里的財力物力而定,不過至少一縣有一鋪,畢竟是負擔縣與縣,縣與府,府與省,省與朝廷之間公文的交流。
因此每個縣府或省都有一個總鋪,然后沿著縣城主干道延伸出若干分鋪。
一個鋪由一名鋪長與數名鋪兵組成,且每一個鋪都要設一個日晷確定時間,鋪門前要立牌門一座,晚上必須長明燈燭一副,好讓來人容易分辨。
一旦接到官府文書時,鋪長要確認接收件數與目的地,并派出一名鋪兵,此時鋪兵必須不分晝夜并及時傳出文件。
“每三刻行一鋪,晝夜須行三百里,無分晝夜,鳴鈴走遞。但遇公文到鋪,不問角數多少,須要隨即遞送,如是公文到來不即遞送,停積等待,因而失誤事機者問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