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軍在宣府主力分別防守在延慶州、保安州和懷來三地,俺答部也被分成三塊。
這樣的局面至少明軍還保持不敗,如果需要贏得勝利的話,那就只能向居庸關上的翁溥翁大人請求調集鎮大軍出關,會和延慶州駐軍打敗當面之敵,才有可能贏得戰局。
不過,即便是薊鎮大軍出關進入宣府,就一定能擊敗俺答部嗎
總之,最后在權衡明軍戰力和能動員的兵力后,魏廣德選擇了一個至少保證不勝不敗的作戰計劃。
其實之前翁溥的策略也大抵如此,即便是大同軍趕到戰場也就是維持一個均衡的態勢,希望能夠在某一點獲得一次勝利來逼迫俺答部退出長城。
如果不能自然也不會勉強,也就是維持相持的態勢,實在是現階段明軍整體野戰能力下降的厲害。
大明朝自從弘治皇帝登基以后,特別是納銀開中法的實行,大明邊軍戰力就開始走向加速下坡之路,雖然明武宗朱厚照時期短暫的奮起過一次,多次在戰場上擊敗當時的草原霸主達延汗,但是由于朱厚照短命,這場軍事改革并沒能扭轉明軍戰力下滑的趨勢。
在第一次上戰場的魏廣德看來,要想取得勝利就需要明軍在戰場上有壓倒性的優勢,否則最好還是不要采取任何的軍事冒險行為。
他也想像三國演義里諸葛亮那樣,給宣大的武將發一堆錦囊下去,然后就贏得戰爭的勝利。
好吧,后世信息大爆炸,魏廣德已經知道三國演義里的東西大多是虛構的,諸葛亮并沒有很高明的軍事指揮才能,他應該說是一個出色的,有戰略眼光的政治家。
火燒博望是劉備指揮的,火燒新野完全是三國演義虛構,赤壁之戰出力最多的是周瑜,實際上直到劉備死前,諸葛亮都沒能夠進行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獨立統兵作戰。
當然,不能因此就否認諸葛亮,他的軍事才能應該也有,畢竟在劉備死后諸葛亮曾經南下打敗西南蠻族部落和士紳武裝,還數次北伐曹魏,雖然最后都失敗了,但至少說明他是能夠統兵作戰的。
魏廣德靈魂來自后世,很清楚這個時候作為戰場初哥的他該做什么,不想成為大明官場的一顆流星的話,那就老老實實的安排作戰計劃。
現在先去懷來縣城,有三千步卒防守的懷來縣,按照董一元的說法,即便俺答部調動一萬人馬,短時間內也未必可以拿下。
在懷來縣本身就有明軍兩個千戶所的軍卒,除了他們帶進去的兵卒還有隨時可以征召的地方青壯。
至于從保安州調來馬芳,魏廣德的小心思就是如果俺答部過來的軍隊不多,就調動明軍吃掉他們,如果對方實力強大,那么就緊守城門好了。
實在守不住,還可以跟著馬芳、董一元的馬隊撤回懷來衛去。
打仗,最終還是要靠實力說話的。
史書上不乏劍走偏鋒,以偏師出奇制勝的戰爭案例,但是相對來說還是非常少。
奇正之道,孫子對此有個解釋,“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
光看這段,似乎孫子就是說兩軍交戰,正面戰場常常是處于膠著狀態,難見高低,難分勝負。
而任何一方的奇兵突然出現,打破了這種動態的均衡,從而使戰場的態勢發生了改變,戰爭向有利于出奇兵的一方傾斜,從而使得“善出奇”的一方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贏取勝利。
但是實際上在這話的后面還有一句,那就是“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