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達和劉基劉伯溫都是輔佐朱元璋定鼎江山的重要人物,本來關系還是不錯的,兩人生前長期共事,是生死與共的患難之交,只是到了徐鵬舉這一代出了一點變數。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實行了兩項影響明朝兩百多年的制度。
一是把皇子分封為各地藩王,世代相傳與國同休,作為皇權的輔助保障。
二是把開國功臣封王封侯,也讓他們的子孫可以世代承襲爵位,永享富貴,以激勵后人。
徐達死后,他的魏國公的爵位由他的子孫代代相傳,而劉基的誠意伯之位,中間一度因故中斷,但最終還是傳了下去。
正德十三年,魏國公的爵位傳到了徐鵬舉手中,他被朝廷任命為陪都南京的守備,掌管中軍都督府。
嘉靖十二年,誠意伯爵位中斷多年后,由劉瑜承襲,劉瑜曾主管南京前軍都督府,掌管操練之事。
劉瑜與徐鵬舉自恃都是勛臣之后,誰都不服誰,終于發生沖突。
在嘉靖十八年,在一次檢閱士卒會操時,徐鵬舉和劉瑜兩人,竟然因為爭奪主次坐席,大吵一架,鬧得不可開交。
劉瑜一氣之下,不管不顧帶領本部人馬揚長而去,一時引起軒然大波。
事后魏國公徐鵬舉上表彈劾劉瑜,使得劉瑜被罷免,兩家從此結仇。
其實就此事來說,當時徐鵬舉是提督之職,而劉瑜是操江提督,確實比徐鵬舉低一級,朝廷的處置并無不當之處。
自此以后,在南京城中,徐家和劉家就勢同水火,鬧出過不少風波。
至少,在外界看來,兩家關系是徹底破裂了。
只是,作為曾經在朱元璋眼里“吾之子房”的劉家,已經由文官家族變成了武將家族,而且長期在江南帶兵。
不管是愿意還是不愿意,劉家在北京的皇帝眼里,那就是牽制魏國公家族在江南影響的一股力量。
只是劉家在由文轉武之后,家族之人或許常年出入軍伍的關系,逐漸變得囂張跋扈、桀驁不馴,經常惹出禍事來。
每次犯事后劉家必然被罷免,過上一段時間,皇帝又想到劉家的用處,找個理由,或是直接在徐達的祭日又恢復劉家的職務。
上一代的誠意伯劉瑜因為和徐鵬舉鬧出的罷練風波,最后被罷免了職務,而他也在兩年后病死。
由于劉瑜的兒子劉洪早卒,劉家在劉瑜死后只剩下其孫劉世延,按制應該由劉世延承襲誠意伯爵位,只是他當時年幼,故作了幾年待襲舍人,長大成年后方才襲爵。
不過顯然,劉瑜在病死前是和孫子劉世延有過交代的。
劉家在這個時候雖然算不得大明朝頂級權貴,可是特權卻是很重,當年劉基對朱元璋的幫助太大了,即便劉基最后因胡惟庸冤枉被毒殺,其子也多遭毒手,爵位更是在之后政權更迭中中斷承襲。
劉基次子劉璟在“靖難”初期曾上書建文帝,沒有得到采納,朱棣篡位后,招劉璟入朝,璟云“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
朱棣逮劉璟下獄,劉璟選擇在獄中自盡,朱棣考慮到劉基的功勞,沒有追究其后人,只是誠意伯爵位停襲。
雖然沒有了誠意伯爵位,但是朱棣之后還是時常召見劉家人,并給予賞賜,直到景泰年間,劉基七世孫劉祿才被授世襲五經博士之職,算是重新享受到勛貴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