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點,魏廣德還是有印象的。
最后的一個分類就是所謂的野女真,這個應該是女真人最開始的生活形態。
估計是和漢人接觸后,一些有實力的家族開始有意識的吸納吞并了一些左近的女真家族,逐漸形成了女真的部族。
從這個時候開始,女真族人才從氏族社會向奴隸制社會過渡。
又由于北方苦寒,生活艱難,在元末的時候,女真族的一些勢力開始南遷,最后和初建的大明朝接觸。
大約在洪武年間,他們在綏芬河流域的鳳州地區定居下來。
永樂元年,胡里改部酋長阿哈出臣服明朝,明朝在此設立建州衛。
永樂十年,明朝又設建州左衛,治所亦在鳳州,以女真斡朵憐部酋長猛哥帖木兒為指揮使。
正統七年,明朝又于三土河一帶設建州右衛,封猛哥帖木兒之弟凡察為指揮使。
至此,建州三衛初具雛形,也成為大明朝北方一股勢力較強的力量。
另一股僅此于建州女真的勢力自然就是海西女真,同建州女真一樣,由于受到“野人”女真和蒙古騎兵的襲擾,不斷南遷。
實際上海西女真各部在明初就已經和大明朝建立了聯系,并且和建州女真一樣,從最初的從屬關系變成朝貢關系。
到十幾年前海西女真完成了他們的遷徙,并形成了葉赫、輝發、哈達和烏拉四部,稱為海西四部或稱扈倫四部。
葉赫部因其居于開原東北葉赫河而得名,又因其靠近明設的馬市北關,因此明人也稱其為北關。
輝發部因住輝發河而得名。
哈達部居住在小清河流域,小清河又稱哈達河,因以為名,又因其靠近廣順關,明人也稱其為南關。
烏拉部因居住于烏拉河流域而得名,治所在烏拉城。
這樣,在遼東軍鎮之外就形成了除蒙古外第三股力量,女真族,部族勢力也隨著不斷和漢人之間的貿易飛速提高。
在了解基本情況后,魏廣德又鉆進了翰林院的藏書樓中查閱記載,明英宗時期,明朝縮減了朝貢政策,建州女真的朝貢人數限制在百人以內,而海西女真則不允許超過五十人,由此引起女真人大為不滿。
不能通過朝貢的方式獲得收益,女真族選擇了自己來搶。
當時建州女真首領董山就糾集了建州女真,以及部分海西女真部落,大約15萬人,開始對遼東地區發動了侵犯。
他們到了遼東就瘋狂搶劫,包括人和牲畜。
在明朝派遣使者來質問,他們則立馬表示臣服,也就是“陽奉陰違”。
明憲宗成化三年,成化帝朱見深派遣使者去給董山帶去了圣旨,對董山進行了最后的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