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魏廣德為翰林院生活準備的道家經典已經被他丟在一邊了,那些銀子算是打水漂了,實在是生澀難懂,人都看暈了。
“這是我從文淵閣里借出來的一冊書,一會兒要給送回去的。”
吳清隨口回答道。
聽到吳清說是文淵閣里的藏書,魏廣德頓時來了興趣,湊過去看了眼書皮,左上角四個大字引入眼簾。
“永樂大典”
看到那四個字,魏廣德不自覺就念了出來。
“是啊,這是大典中一本記錄史集的書,我借出來看看。”
永樂大典這書,魏廣德自然聽說過,倒不是前世,而是在當下,不少讀書人都為不能目睹這本曠世之書而感到遺憾。
永樂大典是明永樂年間由明成祖朱棣先后命解縉、姚廣孝等主持編纂的一部集中國古代典籍于大成的類書。
成書之時,初名文獻大成,后明成祖親自撰寫序言并賜名永樂大典。
永樂元年,朱棣登基后雄心滿滿,為了彰顯自己的文治武功,決心修一部巨著彰顯國威,造福萬代。
修此書宗旨是“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于天文、地志、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這也注定了永樂大典就是一本包羅萬象的書,甚至連在當時被人為不入流的陰陽、僧道書籍都被列入抄錄目錄中。
最初朱棣令解縉主持編纂,一年后修成文獻大成,但朱棣親閱后甚為不滿,欽點姚廣孝擔任監修,同時編纂隊伍擴大到了2196人。
全書于永樂五年定稿,朱棣親自作序并賜名永樂大典,又是一年時間,全書于永樂六年才抄寫完畢。
之后朱棣選擇遷都北平,帶走了永樂大典,而原書所據原稿則繼續存放在南京紫禁城淵閣內,只是可惜在正統十四年南京文淵閣大火,為了編撰永樂大典收集的原稿被付之一炬。
永樂大典中收錄的許多書籍,大多流傳不廣,這也是姚廣孝要把他們編入大典中的原因,原書也保存在紫禁城中妥善存放,希望藉此保留下這些書籍,只是可惜烈火無情。
因永樂大典太過龐大,所以僅抄錄一份,叫做“永樂正本”,現在就存放在紫禁城文淵閣之中。
雖然后世也有傳聞,當初抄錄的永樂大典實為兩份,其中一份存放于文淵閣,另一份陪葬于永陵,但這也僅僅是傳說。
至于存放永樂大典的文淵閣,其實就是皇家圖書館,明太祖朱元章“始創宮殿于南京,即于奉天門之東建文淵閣,盡貯古今載籍”,此即文淵閣建閣之始。
而在文淵閣旁邊還有一座更小一些的閣樓,這里就是東閣,現在是大明朝內閣的辦公場地。
“這書我已經看完,今日正要送回。”
接著,吳清又對魏廣德說道。
“聽說這永樂大典足有上萬冊,也不知是真是假”
魏廣德注意到書名下方還有編號,不過這本書的編號只到了七百二十至七百二十二卷,也不知道算是第幾冊。
“多少冊我倒沒打聽過,但是確實很多。”
吳清笑道,外界對永樂大典的傳說很廣,此書又為公開刊印,所以道聽途說的不少。
“文淵閣也是天子講讀之所,皇上有時也在此看書,或召集翰林儒臣講論經史,我若不是成為侍讀學士,也是進不了文淵閣的,更別說借書了。”
吳清的話,魏廣德算是聽明白了,自己官小,進不了那地方。
炫耀,赤裸裸的炫耀。
九年考滿升的侍讀學士,好意思在他入職一年的新人面前說這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