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廣德能聽出來,兩人在國子監相遇后關系似乎進展很快。
或許,若不是高拱死的早,張居正未必有出頭的機會。
魏廣德在后世可沒怎么聽說過高拱,張居正的名字倒是經常看到,都說他是大明朝最后的希望,只是最后人亡政息。
由此,魏廣德也只能推測或許是高拱死的早的緣故,才沒有在歷史上留下大名,而是便宜了張居正。
這年頭,醫療水平就這樣,皇帝的兒子說夭折就夭折,由此可見生病的死亡率還是非常高的,裕王不也剛死了兒子嗎
在私下場合里,高拱一直堅持的就是裕王才是嘉靖皇帝選中的儲君。
好吧,如果連他們這樣裕王身邊的人都對此毫無信心,又怎么聚攏一幫人圍繞在裕王身邊。
也因此,高拱倒是常常和魏廣德聊當今局勢,聊如何革除朝廷的弊端。
這個時候的高拱性格耿直,也能從善如流,聽見別人的意見,在他看來,大明朝走到現在舉步維艱,根本原因還是用人不當,導致貪官污吏橫行不法,只要整肅朝堂,讓吏治清明,大明朝就會逐漸恢復元氣。
魏廣德對此不置可否,貪官多,多到抓不完,殺不完,當年太祖那么蠻橫的反貪,結果也沒能遏制貪腐。
魏廣德在后世看到關于明朝滅亡的文章,其實大多都提到一個詞,“亡于財政崩潰”,只是到現在魏廣德雖然知道大明朝財政問題很嚴重,但是他是真沒看出來朝廷缺銀子。
無他,常盈庫里有的是,只不過支取的條件非常苛刻,真到危機社稷的時候,這筆銀子是不可能在庫房里等著給新主子的。
所以,還是鄉野讀書的時候,魏廣德想的是進入朝堂后想辦法解決朝廷的財政問題,說不好就改變歷史,讓自己成為和張居正比肩的人物。
但是入了朝堂,了解更多東西后,魏廣德忽然發現貌似后世的分析有誤,所以魏廣德對于高拱大談未來的施政策略時,都是盡量表現出支持,理解的樣子,因為他實在很迷茫,不知道該做什么。
吏治,肯定是有問題的,但是想要反貪反腐,魏廣德自認做不到。
別說大明朝,后世一樣反貪反不絕,反而是反貪成為了政治力量相互對決,傾軋的慣用手段,打擊政敵的利器。
當無數人為貪官伏法拍手叫好的時候,卻絲毫未曾覺察到,他們不過是政治斗爭失敗后的結局。
對于高拱的策略,魏廣德不怎么看得上,基本就是小敲小打,對朝廷作用似乎有限的很。
至于其他的問題,在高拱看來,其實還是和吏治有關,用對了人,其他差錯都可以避免,也就無需對朝廷制度進行大改。
也就是對外問題上,高拱的態度卻是剛烈的很,就一個字,“打”。
高拱和魏廣德說這些,其實魏廣德心里明白,或許很重要的原因是要魏廣德和其他人都明白,裕王才是真命天子,只要緊緊跟隨著裕王就對了。
說起來,魏廣德和張居正在酒桌上碰面還沒超過三次,交流的時間也少的可憐,因為張居正把大部分時間都用在國子監那邊去了。
在翰林院里,差事本就不多,他病愈歸來自然院里暫時也沒有什么工作要交給他去做。
魏廣德和張居正之間,也只是保持著一個臉熟,見面相互行禮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