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國在野狐嶺之戰的失利,導致中都門戶洞開,備受威脅,以至于在四年后金國就不得不放棄了中都,遷都汴梁。
因此地的重要,宣府把最能打的將領馬芳派到此地駐防,統領萬全左、右衛和懷安衛,也是宣府鎮的防御重點之一。
但是,這次俺答部的進攻,出人意料的既沒有攻打西部,也不是攻打東部,而是在東西部的結合位出手,攻破這里,俺答部距離宣化城的距離就非常近了,顯然是把進攻的矛頭對準了宣府三衛。
宣大總督葛縉此時也看出了苗頭不對,隨即吩咐道“通知宣府總兵官來此議事,給馬總兵發去軍令,集合三衛人馬于萬全左衛,隨時救援宣化城。
給大同劉漢發軍令,速率領大同軍沿桑干河谷東進,支援宣府,山西兵馬匯聚蔚州,隨時準備入援。
給京城送軍報,十萬火急。”
來不及等鋪兵送來更加準確詳實的情報,葛縉就對屬下幕僚下達命令。
這些軍令和戰報都會由他雇傭的師爺等人去起草,寫完他審閱后用印就可以發出。
很快,屋里人都行動起來,幾人已經開始動筆書寫公文。
而京城的文淵閣中,大明朝內閣閣臣嚴嵩、徐階坐在大廳上座,下面坐著兵部尚書楊博和太常寺卿高拱。
雖然魏廣德在高拱跟前說的很簡單,但是真正開始下筆時卻是糾結不已,其中主要就是算計。
他需要計算消息傳遞所需的時間,明軍行進的速度和俺答部騎兵的行進速度等數據,可不是在保安、懷來和延慶三地一個相對狹小的戰場空間里計算,這可是一個兩千里的巨大戰場。
計算稍有差池,可能就會讓延綏、寧夏明軍遭遇滅頂之災,所以魏廣德花了好幾天的時間往來于兵部,找人了解相關信息。
無防盜
高拱在詳細了解魏廣德正在做的事兒后,也沒有疾聲催促,只是每天都要往翰林院魏廣德值房跑,無聲的行動讓魏廣德倍感壓力。
總算,今日數據算是測算出來了,雖然或許還會錯誤的,但是顯然誤差應該是在可以承受的范圍內,魏廣德才算給高拱交卷。
高拱拿到魏廣德的奏章馬上火急火燎的趕往內閣面見了嚴嵩嚴閣老。
嚴嵩在從高拱口中得知,魏廣德對宣府可能發生的戰事做出了一個計劃后先是有點吃驚,當得知魏廣德居然打起河套的主意,眼神中傳出一股意味不明的情緒。
可惜啊,魏廣德雖然打那里的主意,卻只是派出兩鎮軍馬進行一場劫掠,而不是打算長期駐留當地,把河套重新收入大明的版圖。
雖然內心里有點點失望,但是嚴嵩很好在掩飾住了這點,沒有被高拱發現。
“把徐閣老,還有六部”